-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西安城墙东北城角。 《三秦都市报》记者 李宗华摄

大唐芙蓉园。 《三秦都市报》记者 李宗华摄

在西安,腊牛肉夹馍深受市民喜爱。 《三秦都市报》记者 马昭摄

5月15日中午,忙完生意的面馆店主韩增良为自己下了一碗香喷喷的biangbiang面。 《三秦都市报》记者 马昭摄

秦腔演员正在表演。 《三秦都市报》记者 代泽均摄

倒流壶复制品。 《三秦都市报》记者 代泽均摄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依托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茶叶”,研发推出汉茶文创产品。 《三秦都市报》记者 代泽均摄

石榴花开迎宾客。 《三秦都市报》记者 张维摄
《三秦都市报》记者 李永利 夏明勤 石喻涵 王娇莉 赵争耀 张维
昔日长安,拥有璀璨多姿、无与伦比的诗篇华章;今朝西安,展现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融汇的巨大魅力。在2023年“5·19中国旅游日”到来之际,请跟着记者,看美景、品美食、听秦腔、赏文物,深入大街小巷,探访十三朝古都的文化地标,探寻千年古城演绎出的古今故事,共同开启一段美好幸福之旅。
游
一眼饱览千年文化
大唐芙蓉园和西安城墙,一新一旧两处景点,邀您一起穿越。看千年古都西安的悠悠文脉如何绵延传承,看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如何在这里相融共生、相映成趣
大唐芙蓉园
绽放华丽多姿的盛唐范儿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唐朝怒放出唐诗这朵绚烂的艺术之花,诗坛俊秀灿若群星,诗文佳作照耀古今。大唐芙蓉园里的唐诗峡精选出的60首诗词中,有亭台宫阙的金碧辉煌、有众星璀璨的高冠博带、有丝路花开的清脆驼铃……
位于大雁塔东南侧的大唐芙蓉园,是在原唐代芙蓉园遗址以北,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担纲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仿照唐代皇家园林式样重新建造,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2005年正式对外开放,2011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晨曦与星斗的交替之中,这座占地千亩的恢宏园林,又一次微笑着迎来了四海宾朋。晓风与曲水悄悄对话,讲述着大唐的灿烂与荣光。
如今,曾经独领风骚的盛唐风华,被浓缩在大唐芙蓉园里。依300亩芙蓉湖水域而建的紫云楼、仕女馆、御宴宫、杏园、芳林苑、凤鸣九天剧院、唐市等众多仿古建筑,阙亭拱卫间,馆桥飞渡处,重檐庑殿上,美轮美奂尽显繁华。紫云楼为整个景区的中心,站在这里,近看烟波浮动、水影缥缈;远观雁塔耸立,流光溢彩,便有一种穿越千年、贯通古今的神游之感。
穿行园中,游人多着唐时服饰,云鬓高耸,眉眼含笑,擦肩而过间,仿若穿越时空,更有一份欣赏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时源自心底的感动自豪。
西安城墙
留下一方鲜活的时光印
很多初到西安城墙的朋友都会有疑问:什么是“女墙”?“马面”又有什么用?导游告诉我们,作为古代城墙的必备防御建筑,“女墙”指的是城墙上相对低矮的墙体,也叫跺墙,因为与城墙主体相比,较为短小,所以被称为“女墙”。而在城墙外立面,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突出的台面,叫作“马面”。这两处建筑分别是为了兵士们从正面和侧面掩护自己,攻击来袭的敌人而建的。
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令人惊叹不已。西安城墙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为研究明代的历史、军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有着很高的价值。
西安城墙始建于隋,扩建于明代,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时光在这里,已经与它缱绻了1000多年。幸运的是,虽然被光阴刻下斑驳的痕迹,但它的精气神依然丰沛熠然。它雄伟壮观,环绕古城13.74公里,犹如一方雕刻在三秦大地上的四方印章。
西安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墙、垛口等一系列防御设施,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初建时,只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依次名曰长乐、永宁、安定、安远,饱含着平安怡然之意;后来开辟的中山门、玉祥门、勿幕门,都以杰出人物的名字命名;新中国成立以后,开辟的和平门、建国门等城门,则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而朱雀门、含光门等唐代城门名称的重新使用,则体现着千年古都的文化传承。
穿过悠悠岁月,如今,城楼上,华顶飞檐,兽脊风铃,高大而威严;城墙下,碧水微澜,鸟语花香,随处可见健身的市民、嬉戏的孩童。千年古城墙与国际大都市相互温柔守护,绽放出新的光芒。
那壮阔高昂的永宁门业已成为“礼仪之门”,敞开城门,迎八方来客。入夜后的南门广场流光溢彩,国宾级迎宾演出《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正在上演,您可跟随鸿胪寺卿的脚步,途经月城、西甬道,抵达瓮城,一路仿若与现代都市的熙攘挥手告别,邂逅大唐“礼仪之邦”的繁荣景象。这里以舞为媒,以城为景,无论是黄沙洗练的熠熠金甲,还是婉约柔美的长袖齐舞,无不富丽华美、气势磅礴。瞬间,在场观众回到了那个奇幻瑰丽、灯火璀璨的长安。
这一刻,从担当军事防卫的堡垒,到市民休闲娱乐的佳地,再到为四海宾朋带来“初印象”的友谊之门,西安城墙这方时光之印,又一次被钤盖加持,将历史与文明的馈赠,延泽四方。
吃
一口品尽关中美味
说起陕西美食,你能想到什么?葫芦鸡、肉夹馍、biangbiang面、锅盔、花馍……这些美食既体现了生活的本味,也反映出一代又一代勤劳质朴的陕西人的生存智慧。关中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追随着时代脚步,以最快捷的方式、最地道的口感走上餐桌
花馍
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花馍,不仅可食,更是一种享誉中外的民间艺术品,表现了淳朴善良的农家妇女的心灵手巧和艺术想象力。
花馍主要流行于陕西、山西等地,其中陕西关中等地的花馍更是出名。花馍又称“面花”,讲究很多,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奠祖先、老人过寿、小孩满月等等,都有各类造型和不同用途,并被评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馍在陕西人手中有上百种姿态。在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栎阳镇礼俗花馍第三代传承人竹红娟刚刚完成了她的花馍作品——《起点》。这件作品约60厘米高,大雁塔屹立正中,塔下布满了大大小小、色彩各异的牡丹和桃花。作品中有5只和平鸽。一只20厘米左右的“和平鸽”,竹红娟制作起来要花费10多分钟。为了模拟鸽子羽毛的纹路,她用圆珠笔的笔杆和小刮刀拓印花纹,用小毛笔晕染鸽子嘴,鸽子的尾翼、翅膀则一剪刀一剪刀剪出来。每只“和平鸽”用竹签固定在大雁塔周围,长短不一,高低错落,以展示鸽子环绕大雁塔的场景。
关中农村群众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祈祷和祝福,深深地融进了花馍里,也融进了自己的心田。
羊肉泡馍
仪式感十足的市井美食
在西安坊上人饭庄,大厨孙毓平正全神贯注地在鏊前用传统手法揉、擀、炕,制作羊肉泡馍用的饦饦馍。一会儿工夫,开鏊后一个个饦饦馍赫然出现在眼前。
饭庄总经理刘西艳介绍,羊肉泡馍制作共分烙饼、吊汤(即煮肉)、煮馍3个程序,其中,吊汤用时最久,需要10小时至12小时。而在此之前,还要对羊肉进行8个小时左右的漂洗,直到将血水全部浸泡出来。从一块生肉到最终的一碗泡馍汤,得经历近30个小时。
在西安,羊肉泡馍具备“双重属性”:一方面,各种各样的泡馍馆子开在大街小巷,价格亲民,只要想吃随时都能“来一碗”;另一方面,光掰馍这一环节就有掰、撕、掐、揉、抖等12种手法,加上水围城、干泡、口汤、单走等多种吃法,仪式感十足。
凉皮
传承只为一口味道
不少西安人有空便开着车前往西安市鄠邑区秦渡街道吃秦镇凉皮。一过桥头,沿街凉皮店一家挨着一家。这家酸香鲜辣,那家顺滑弹牙,每个人都有心目中最喜欢的味道。薛旭的店就是其中的一家。
“店铺开了26年,味道一直保持着。”泡好大米,磨成粉,加入适量的水,蒸出筋薄细软的米皮,柔中带刚,刚中带柔,薛旭说,“正宗的米皮要做到筋薄细穰,咸盐、淡醋、汁子干、辣椒油多。”抓一把米皮,在秘制辣油中充分浸泡,白色的米皮与鲜红的辣椒油邂逅,均匀放入碗中,加上醇香的黄豆芽和清香的芹菜,白的、红的、绿的相互映衬,吃完满嘴留香。
腊牛肉夹馍
开启美好一天
早上8点30分,西安市雁塔区翠华南路一家腊牛肉夹馍店前便已经开始排队。这些顾客中,有跟着手机导航来的,有吃了十几年的,也有被西安本地人招待领来的。
明厨亮灶的操作间内,面案师傅的手就没停下来过。饦饦馍整齐地排成一列,饼身洁白,纹路金黄。在八角、桂皮、茴香等多种香料的辅助下,牛肉本身的膻味淡去,突出一个“烂”字。卤制好的腊牛肉,切好后夹在饦饦馍里,口感软烂,口味咸香,令人回味无穷。
山西游客唐薇一边等餐一边用相机记录拍摄着制作经过。“我们那儿很少见这么小的饼,都是大饼,夹菜比较多,夹肉的少。”在她的镜头中,师傅剁肉、夹馍的动作行云流水。
拿到腊牛肉夹馍后,唐薇迫不及待地品尝。趁热吃,咬一口,皮焦内软,肉香四溢。一天的好心情从此刻开始了,唐薇竖起了大拇指,把自己的美食照片上传至多个社交平台。
葫芦鸡
“三部曲”烹制出“长安第一味”
说起葫芦鸡,西安人再熟悉不过了。其始于唐代,因皮酥肉嫩,香烂不失其形,美味醇厚而著称于世,受到中外宾客的称赞,被誉为“长安第一味”。
清煮、笼蒸、油炸,是葫芦鸡的“修炼”三部曲。在蒸的时候,用多种调料浸泡鸡肉,让丰富的滋味浸入鸡骨。蒸好之后的油炸,则决定了葫芦鸡的口感,一定要炸到鸡皮起酥金黄。做好的葫芦鸡色泽明亮,鸡形完整,皮酥肉嫩,筷触骨脱,香味浓郁。在传统制作基础上,很多店家虽有改进,但万变不离其宗。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里的男主角也对葫芦鸡的美味赞不绝口。
biangbiang面
一碗面一个字
陕西面食种类之多令人眼花缭乱,长的短的、宽的扁的、粗的细的,各种形状口味都有,就连同一种面,不同地区也能做出自己独特的味道。哪种面最好吃?答案“千人千面”,但biangbiang面一定会榜上有名。
“biang”字怎么写?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搭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
5月15日中午,西安市雁塔北路上的一家面馆里,大厨经过揉、抻、甩、扯等步骤,将面条抻至双臂张开的长度后,不断拍击案板,发出“biang biang”的响声。比脸还大的深碗,被两根面条占据了多半。淋入热腾腾的油,刺啦一下,陕西人的豪爽在一碗面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锅盔
游子的记忆
“锅盔像锅盖”是陕西八大怪之一。“锅盔像锅盖”,即锅盔像头盔状,顾名思义叫锅盔。锅盔制作工艺精细,以“干、酥、白、香”著称,干硬耐嚼,内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
在陕西乾县,锅盔、挂面、馇酥、豆腐脑被称为“乾州四宝”。乾县的锅盔有三种,一种是白面的,比较硬,锅盔上的花形是用擀面杖压出来的,牛羊肉泡馍时吃;第二种油锅盔,用菜籽油和面;还有一种辣子锅盔,和面时加入辣子面。
土生土长的乾县人王洪超告诉记者,以前去外地上学的时候,母亲会提前在家里烙上好几个锅盔让自己带上。“一周带一次,现在回想起来还有儿时的记忆。即使现在,外出游子回家,长辈们还会准备。”
听
一台秦腔演绎古今
一阵咿咿呀呀响起,几声秦腔袅袅传来,或是高亢的板胡,或是轻快的扬琴,西安市西一路——百年易俗社的所在地,虽处于城市的喧闹与繁华之中,却独守着它的朴素与幽静。参天古木静静地诉说着岁月从这里走过的痕迹,“古调独弹”的是大秦正声历久弥新的古韵与新颜
秦腔自乐班
在生活的舞台上唱念做打
走进西安易俗社,长方形的格子窗、屏风式的雕花大门、暗红色的圆柱、高大的歇山屋顶、古朴尊贵的嵌地金砖。《三滴血》《火焰驹》《玉堂春》《周仁回府》……秦腔豪迈又不失温婉的曲调自耳边响起,让人感觉光阴回转,仿佛能看到当年人潮涌动的演出盛况。
唱念做打,岁月人生。秦腔是浸润在陕西人血液里的高亢之声,是扎根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慷慨之歌。
自南门出来,沿着环城公园至文昌门、和平门、建国门,一路上会不断地邂逅一场又一场的秦腔演出。“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喧闹声一点都不会影响西安城墙下自乐班“艺人”们的专注劲儿,他们不需要舞台、灯光,不需要精致的服装、戏妆,一声腔调破空而去,撞在城墙上,秦声震耳,把人间的悲欢演绎到了极致。浓郁的秦韵陶醉了穿行在城墙下的行人,恍惚间,好像做了一场穿越古今的梦。
“我们喜欢唱秦腔,也希望通过唱段唱词,把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观念传递出去。”自乐班的左林生说。
一代代人自发地承袭着秦腔,因为它是老秦人走到哪儿都忘不掉的乡音与乡情。除了西安城墙下的自乐班,公园里、广场上、城市立交的骨架下,自乐班星星点点撒在西安的各个角落。从“自乐”到“众乐”,自乐班的成员们在生活的舞台上唱念做打,绵延传唱……
秦腔新秀
在传承与创新中弦歌不断
筚路蓝缕,薪火传承。百年、千年,大秦之腔在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到西演·青年团,我们会看到秦腔新生代的新演绎。
排练厅内,板胡声声,秦音绕梁。年轻的秦腔学员们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的表演有模有样。秦腔神话剧《西游记之唐僧收四徒》全新演绎经典名著,契合当代观众的审美与理解,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第十期学员培训班创作演出。该剧运用了舞台新技术,融合了现代时尚元素,新颖精彩的表演,不仅让戏迷们看出“门道”,更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彰显出秦腔舞台的蓬勃朝气。
传承有火种、赓续有活力。2017年,西安演艺集团面向全国遴选117名学员,成立了“秦腔委培班”,由易俗社、三意社派出骨干演员成立教学小组,委托西安市艺术学校进行训练,开始为期6年的“秦腔幼苗培养计划”。前不久,秦腔委培班毕业汇报演出在西安举办。18场演出,既有学员们领衔主演的《白蛇传》《杨门女将》《生死牌》《窦娥冤》等大戏,又有《三岔口》《鬼怨·杀生》等折子戏,还有老中青少四代秦腔人联袂演出的《十五贯》《双官诰》《清风亭》《周仁回府》等经典名剧。
舞台上,“50后”的“梅花奖”获得者与“00后”的戏曲“新苗”,上演“同台又同角”的精彩一幕,生动演绎了梨园行“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梅花奖”得主进校园,点燃秦腔艺术传承和发展的“星星之火”;功底扎实的“秦腔新秀”不断涌现,扛起传承的大旗;尊重传统,顺应时代的大胆创新,让秦腔以更富朝气的面貌,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非遗传承
在岁月更迭中讲述新故事
秦腔如此,陕北秧歌、腰鼓、陕北说书亦如是,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陕北秧歌以舞蹈的形式舞出了黄土地上的粗犷温柔,奔放绵长,舞出了对土地的爱恋、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刹那间,山在舞动,河在舞动,人在舞动,气吞山河的腰鼓被注入了新的精神与活力。在山峁上,在城市里,他们用跑、跳、扭、转、蹬,演绎着腰鼓的气势磅礴、豪迈粗犷和刚劲奔放。一度濒临失传的陕北说书,以网络为媒介,在黄土高原的山峁间又活了起来。陕北说书艺人李康说:“网络作为新的媒介,非遗传承可以从中找到发力点。”
一块幕布、一点光源,两张方桌、五人戏班,幕布上,几张皮影在艺人的操控下,随着唱腔上下翻飞,诉说千古事,对舞百万兵,演绎一出出的人间悲喜。皮影戏在陕西流传了千年之久,为了给这一古老艺术“保鲜”,艺人们也在不断创新。皮影雕刻造型更加优美,音乐演奏古老且细腻,舞台呈现借助多媒体,动作模拟真人,表演贴近生活,皮影戏正在以更加时尚的方式打开、更加轻松的方式表达。
赏
一件文创珍藏陕西
吃喝玩乐之后,人们总得带点陕西的经典礼物回家。随着科技的发展,像何尊、瓦当、倒流壶等带不走的文物都一一化身文创产品,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5月里火红火红的石榴花,作为西安市市花,像古城西安的市民一样热情,顺手再带走一块茯茶,更使西安之旅回味无穷
倒流壶
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使者
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三展厅,一件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瓷壶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赞不绝口。这件瓷壶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青釉提梁倒注瓷壶。
“这把倒流壶是古代耀州窑的代表之作。壶身腹部刻有牡丹花纹,刻花立体浮凸,给人以花枝亭亭的感觉;提梁是一只俯卧的凤凰形状,意态娴雅;壶嘴被做成张口侧卧的母狮,其腹部还有一只幼狮在吸吮乳汁。”陕西历史博物馆文博专家介绍,倒流壶“倒注液体,翻转不漏”的神奇之处,是古代工匠运用科学原理“脑洞大开”的结果。
2006年,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丝博会暨第20届西洽会开幕式上,中外嘉宾手持倒流壶浇灌友谊之花。如今,倒流壶作为耀州窑的标志性代表作之一,因其独特的造型、奇巧神妙的构思、精美细致的纹饰而深受大众喜爱。同时,倒流壶的复制品也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宾,成为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使者。
何尊
何以为尊 我有“中国”
万物皆可雪糕。近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何尊”文创雪糕一经推出,便收获了大家的青睐。吃着“何尊”雪糕,喝着别有韵味的咖啡,在青铜器博物院的文物长廊中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魅力,“文物+文创”让文物再一次展现出强大的魅力,碰撞出不一样的惊喜。
何以为尊,我有“中国”。3000年前,何尊诞生;3000年后,“宅兹中国”这一铭文的解读引发了大家的思考。这几年,央视栏目“国家宝藏”“中国国宝大会”“中国考古大会”以及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先后展示了“何尊”的价值和意义,使得何尊这一文化IP备受关注。
“终于看到了心心念念的何尊,我要把‘宅兹中国’带回家去……”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文创商店,西安游客张子熙正在挑选文创产品。何尊造型的冰箱贴、钥匙扣,印有“宅兹中国”图案的背包、雨伞,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让人目不暇接。
据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院现有青铜器复制品、学习用品、生活用品、民间工艺品等类别的100余款文创产品,并以每年20款的速度“上新”,不断丰富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文创产品内容,更好满足游客“把‘文物’带回家”的愿望。
瓦当
为中华文明“添砖加瓦”
瓦当文化始于周而盛极于秦汉,大体经过半瓦到圆瓦、阴刻到浮雕、素面到纹饰、具象到抽象、图案到铭文的递进。它是文字、文学、美学、书法、雕塑、装潢、建筑等多门类综合共蕴的艺术,反映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美学、政治内容和历史文化。
“我们对瓦当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新开发秦砖汉瓦茶具、瓦当图案丝巾、拓片图案折扇、瓦当笔记本等文化与实用性兼备的文创产品。”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负责人介绍,游客在欣赏收藏和使用之余,实现“把文化带回家,让文化活起来”的目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开发的瓦当文字库很受欢迎。该数字文创利用计算机扫描提取馆藏瓦当上的文字,形成汉代瓦当文字库,然后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大数据分析,最终用AR形式展现字体美。
茯茶
把“千古一叶”带回家
1998年至200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汉阳陵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与粮食遗迹混杂在一起的不明植物遗存。2015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专家利用植物微体化石和生物标志物方法,对该不明植物遗存标本重新进行了鉴定,确定其为茶叶。专家表示,汉阳陵出土的植物样品为古代茶叶,几乎全部由茶芽制成,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实物,距今2100多年,对探索中国茶文化发展、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围绕“世界上最早的茶叶”文物,采用泾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泾阳茯茶”的制作工艺,制作成“阳陵泾乡”瓦当茶饼系列文创产品,并申请了多项专利,在2016年6月被选为G20农业部长会议礼品,随G20各国政要进入全球视野。此后,该博物院全面推出“千古一叶”五铢茶片、“四神兽”瓦当茯茶茶饼、“阳陵泾乡”茯茶茶砖、“千古一叶”茯茶茶砖等产品,形成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世界上最早的茶叶”汉茶系列文创产品。
石榴花
市花盛开笑迎八方来客
5月榴花红胜火,西安市的市花石榴花开了。环城公园、曲江池畔、骊山脚下……进入盛放期的石榴花,一树火红,美如初见。永宁门东侧榴园里,鲜艳的石榴花摇曳多姿。灯柱上,白居易、李商隐、杨万里、柳宗元、欧阳修等咏诵石榴的古诗词字字珠玑。
丝绸之路开拓者——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在驼铃声声中,带回的就有石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石榴花艳子繁,灿烂了2000多年。
华清宫里,“贵妃手植榴” 花意正浓,娇艳似火。
2011年在西安召开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吉祥物为长安花,其形象来自石榴花,寓意和谐吉祥;西安奥体中心建筑形态取意石榴花……西安市石榴花元素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