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文化遗产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18日
千年回首 博望相承
——张骞墓的历史记忆

张骞纪念馆内的张骞雕像。 张骞纪念馆供图

城固县博物馆里展出的“博望”封泥照片。封泥原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本报记者 杨露雅翻拍

位于城固县博望街道饶家营村的张骞纪念馆。 本报记者 杨露雅摄

本报记者 杨露雅

大漠风烟、驼铃阵阵,两千多年前,张骞持汉节出使,“凿空”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博望”即“广博瞻望”之意。

如果想深刻感受“博望”之意,就要从博望侯的长眠之地——城固开始,从拜谒张骞墓开始。

“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历史上关于张骞的记载,多从公元前138年开始。

那年,在宫中为“郎”的张骞应汉武帝之召,带领百人使团,出使西域,开启了“凿空”之旅。这次出使历时13年。其间,张骞被匈奴扣留十余年。公元前126年,持汉节不失的张骞终于返回长安,并带回了西域各国政权分布、风土民情和山川地形的详细资料。

虽然在张骞出使之前,中原和西域已经有了往来,但像这样官方层面的、长距离大规模的交流还是第一次。这次出使,不仅开阔了汉朝人的视野,更叩开了中国和世界交流的大门。

公元前123年,张骞作为向导和参谋,随同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由于张骞十分熟悉匈奴的情况,这场战役,汉军大获全胜,张骞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顺利与乌孙结盟,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军事战略目标。

《汉书·张骞传》记载:“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张骞一生两次出使西域,他开辟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以丝绸为大宗贸易的商业之路,更是人类文明的对话之路。后人沿着他的足迹,频繁来往于中原和西域之间,逐渐呈现出“东西使者,络绎不绝;商贩胡客,相望于道”的盛况。

公元前114年,张骞病逝,归葬故里汉中郡城固(今汉中市城固县)。此后的两千多年间,丝绸之路上商贾不绝,来拜谒张骞墓的人亦不绝。

“为大行而卒,冢在汉中”

《史记·卫青列传》记载:“将军张骞……为大行而卒,冢在汉中。”关于张骞墓,自汉代以来,历代文献均有著录,沿革明确。

今天,我们看到的张骞墓呈覆斗形,墓冢封土底部长19.5米,宽16.6米,高4.26米,占地面积约320平方米。墓周台地为长35米、宽26.5米的不规则长方形,占地约933平方米。

根据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的记载“有碑,文字磨灭,不可辨”可推测,张骞墓前应该有年代更早的碑,但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保存下来。

如今,张骞墓冢南面一共有四通石碑。正中为三通相连的石碑,居中的为“汉博望侯张公骞墓”碑,是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命地方政府修葺张骞墓时所立。东西两侧的分别是“汉博望侯墓碑记”碑和后裔碑,均为1879年所立。“当年,张氏后裔中有一位名叫张楷的人,立了五品军功。当他回到故乡城固时,便请求当时的县令胡瀛涛对其祖坟进行修葺,便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两通碑。”城固县张骞纪念馆宣教部工作人员李婷说。

“汉博望侯墓碑记”记载了张骞的生平功绩、张骞之孙张猛的事迹,以及其后裔张楷等人呈请县府修张骞墓之事。后裔碑上则按照张氏后裔的辈分排序,刻有张楷等57人的名字。

“通过张氏后裔增修祖坟需要报请地方政府同意的事例可知,早在清代,张骞墓作为名人墓葬和重要古迹,已被纳入保护管理工作之中。”李婷说。

墓冢西南侧还有一通石碑,名为“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碑,刻立于1939年,高2.74米,宽0.8米,青石质地,方首方座,是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师生所立。碑体分阴阳两面:正面为《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由我国著名汉学家、红学家吴世昌撰文,西北联大教授黎锦熙书丹;阴面所刻为《汉书·张骞传》。

在墓冢南侧的不远处,还有一对沉睡两千多年的汉代石兽,默默守护着主人。地方志中多把这两尊石兽称为“石虎”。它们选用青色石灰石加工而成,昂首、细腰、卧姿、腹下镂空,是国家一级文物。

“尤足证为张公原墓无疑”

伫立在“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碑前,记者仔细辨认略显斑驳的文字,一段知识分子追忆先贤、科学考古的往事逐渐清晰。

1938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迁校城固。同年7月,国立西北联大历史系考古委员会清理了张骞墓墓道。这也是迄今对张骞墓唯一正式的、科学的发掘。

“考古学家们在那次发掘中清理出了张骞墓前深陷地下的两尊石虎和墓道汉砖、破残马骨、五铢钱、陶片等文物。最重要的是,这次发掘发现了撰有‘博望’字样的封泥。所以,吴世昌在撰写《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时写有‘尤足证为张公原墓无疑’。”李婷介绍,这块封泥不仅证实了张骞墓的真实性,更是张骞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遗产点之一的重要证据,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那次考古发掘不仅是一场学术活动,更是国立西北联大师生唤醒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意识的爱国之举。在这通体量不大的碑石之上,我们看到了西北联大的师生们穿越战火与苦难,于颠沛流离中弦歌不辍的昂扬精神和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气节。

作为张骞墓真实性的实物见证,“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碑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威严气节,百折毅行”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两千多年间,无数人往来于丝绸之路,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在这里相互碰撞交融,熠熠生辉。时至今日,博望侯张骞的伟大毅力和开拓精神仍然让后人难忘。

2019年9月1日,汉中市颁布了《汉中市张骞墓保护条例》,这是汉中市首部历史文化保护地方性法规。

今年,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为更好讲述丝路故事,张骞的故乡城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4月1日,为深入研究丝绸之路相关问题、推动汉文化传承发展,城固县举办了“2023张骞与丝绸之路高峰论坛”。

4月3日,在张骞纪念馆,城固县举行癸卯(2023)年祭祀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大典。“张公后裔,以祖为荣;友睦忠诚,开拓图新;威严气节,百折毅行;恒忍勤朴,博望传家。”大典上,在社会各界人士面前,张骞后裔们诵读了由第67代张骞后裔张利军所撰写的新时期《张骞后裔家训》。

“城固的张骞后裔现已传至73代,有1000多人。每年,张氏后裔们都会来张骞墓祭拜。对张氏后裔来说,张骞不仅是祖先,还是人生中最早接触到的英雄。”张利军说。

李婷介绍,在城固,祭祀张骞的传统由来已久。最早是每年清明,张氏后裔集体前往张骞墓祭扫叩拜,缅怀祖先的丰功伟绩,告诫后代奋发有为。后来,祭祀张骞由家祭改为民祭,进而演变成一种社会民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

4月20日,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和汉中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据介绍,“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将于5月19日在汉中揭晓。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