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镇安县通过创新金融支撑生态产品价值变现,在破解抵押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 案例背景。镇安县以金融支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重点,搭建了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平台,开发“生态贷”金融产品,促进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二、具体做法。(一)搭建三个平台,构建生态转化新路径。一是建立生态价值转换平台。采取“银行+”模式,组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二是建立农村产权服务平台。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流转服务中心,保障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三是建立评估认定平台。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资产价值调查评估,为企业和农户银行增信和抵押贷款提供依据。
(二)强化三大举措,推进绿色金融降成本。一是降低企业准入门槛。提高“生态贷”客户系数5—10个百分点,对全县农户实施生态资产增信,提高农户客户系数20—50个百分点。二是下调“生态贷”贷款利率。对“生态贷”准入客户实行利率优惠,贷款利率平均下调50—100BP。三是设立转贷补偿基金。鼓励引导政府机构将财政专户设在转化中心,为银行提高“生态贷”授信额度奠定资金基础。
(三)开展“三绿”认定,锁定绿色主体提效能。一是开展绿色企业认定。出台认定办法,建立绿色企业数据库。二是开展绿色项目认定。制定管理办法,建立绿色项目库。三是开展绿色产业认定。制定认定导引,建立绿色产业清单。
(四)建立三项机制,政银生态担保聚合力。一是建立政银企对接机制。组建金融服务队,达成贷款协议3.71亿元,解决难题73件。二是建立银担银保机制。加强担保公司与银行协作,新增投放8户3016.2万元,目前在保24户9031.7万元。三是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将各银行贷款发放与财政专户开设、资金存放挂钩,激励银行加大放贷。
三、主要成效。通过建立“四个三”机制,破解了生态产品难抵押问题,解决了企业和农户产权利用率低、信用额度低等问题。目前,依托县农商行已建立农户经济档案6.47万户,建设信用村125个、信用镇13个,群众授信总额达到35.4亿元;为8家绿色生态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资金6940万元,为264户农户、产业大户发放生态贷3660万元。
专家点评 黄玫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副主任
探索金融撬动生态资源富集地区的绿色发展,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需探讨的核心问题。镇安县建立“四个三”机制,激活了生态产品的金融属性,促进了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和生态资本转化,探索出了一条金融支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为全国其他市县的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出了积极的示范。
商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商洛市秦岭生态保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