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29日
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超

本报记者 郭军

4月25日,在法士特实训基地,数控铣工张超正为一线工人培训工业机器人实操技术。

“近年来,法士特每年都有30条传统生产线改造成自动化生产线,对工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张超说。

张超是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最初,他是壳体一车间的机床操作学徒工,因为聪明好学被企业“数控大拿”黄万长选中,收为徒弟。实习期结束后,张超主动要求进入车间杂件调试工作最多的杂件班组进行锻炼。“这个班组有各种各样的活儿,动手机会比较多。”张超说。因为技术过硬,他当上了班组长。

几年后,张超又通过竞聘进入法士特新成立的新产品试制车间。“在这里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技术,学习的机会更多。”张超说,“不挑战自己迟早会被法士特边缘化。”

有一年,壳体车间引入自动化生产线,突然由20人手工操作密切配合变成机器人独当一面。“原来完成一件壳体需要一个小时,现在20分钟就完成了。”张超说,“生产线工人也从20人减到8人。”

在新产品试制车间,减速机、缓速器、S系列变速器、AMT变速器等一批高技术新品试制任务接踵而来,挑战一个接一个。

储备的知识和技能不够用,张超就在下班后一边学一边实践。

“初期我只是在加工程序中加入优化的子程序,用来缩短加工时间,后来我尝试编写‘宏程序’,使程序逻辑清晰,加工效率更高,产品质量更稳定可靠。”张超说。

有一次,国外客户提出,壳体零件标识无法追溯且加工刀具寿命管理不规范。

研究院技术人员和张超商量,力图找到一个快捷的解决办法。回到家后,张超打开电脑冥思苦想。突然,电脑屏幕下方的时间显示让他灵光一闪。

张超运用“宏程序”对数控系统进行二次开发,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调试和验证,实现了对零件的标识追溯和刀具寿命警报提示。此时,国外客户还没离厂,见到张超快速且零成本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都觉得很了不起。

近几年,从汽车排放国五标到国六标,从手动挡到自动挡,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商用车变速器不断遇到市场新的挑战。

作为变速器龙头企业,法士特从传统生产线到自动化生产线再到数字工厂不断迭代,对工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需储备与智能制造业相匹配的人才队伍。

作为法士特五星级骨干员工,近年来,张超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培训工人和带领团队攻关重大技术难题上。他每年定期为工人进行理论授课和实操培训,并多次参与法士特职工技能竞赛命题、阅卷、评判等工作。

如今,张超培养的徒弟都已成为法士特技术骨干,其中3人是高级技师,12人成长为技师。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