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文化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21日
文化大家王蒙与陕西作家见面——
“我爱生活超过爱我自己”

本报记者 师念 实习生 李怡佳

“不管在什么特殊的情况下,要有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真情……我爱生活超过爱我自己。”4月8日,“人民艺术家”王蒙应陕西省作家协会、黄帝陵基金会之邀来到陕西,与陕西作家座谈交流,为大家分享了文学创作历程中的体会和感悟。

90岁高龄的王蒙,从事文学创作已有70年。70年来,他始终坚持崇高的文学情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躬身探索,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孜孜不倦,为中国文学事业勇攀高峰竭力奉献。

王蒙的作品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历史的编辑。在“文化大家王蒙与陕西作家见面座谈会”上,王蒙意味深长地说:“我的《青春万岁》1953年写完,1979年出版,相隔大概四分之一个世纪。去年3月,我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的中篇小说《从前的初恋》,是1956年的原稿。我还有两个短篇是36年前写的,后来发表的。”

为什么王蒙的作品在写完30年、40年、50年甚至70年后还能当新作品发表?王蒙解释:“不管历史有什么样的曲折、什么样的起伏,人民的生活是靠得住的。对于写作来说,要以人民为中心,要真正体现、研究、记忆、分析人民的生活。”

座谈会上,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回顾了与王蒙的交往,对王蒙数十年来对中国文学事业的引领、对陕西作家的关心爱护表达感谢。他说:“王蒙先生是一面旗帜,他的小说、文章、演讲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受到他很多的关心、爱护、支持,终生难忘。”

贾平凹说:“陕西作家要珍惜这次机会,向王蒙先生学习,学习他的思维和他看问题的角度,体味独特的王蒙式语言与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了解王蒙的作品为什么那样写,王蒙的学问为什么那么深,王蒙光彩的一生是怎么进行的。”

“我们要实实在在积累我们的生活,但是又必须有想象力。”在王蒙看来,中国历史上许多文学作品的虚构写法太厉害了,《山海经》里面,一句话就是一个虚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作品充满了想象力。在他看来,陕西文学既保留了最宝贵的传统,又敢于突破,有惊天动地的转化和发展能力。他说:“我看贾平凹的小说,看到他写熊会说话,感觉太好了。现实中会说话的熊很难找到,但是在文学上熊就会说话,要是不会说话,那个幽默感就没有了,那个神奇感也没有了。”

王蒙爱写小说,更爱学习。“我什么都想学。1996年,德国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请我去的当天晚上,我就报了一个德语班。我爱学习,过不了关我也要学习。我认为碰到困难的时候,是学习的良机,学习的机会是很难被剥夺的。”

省作协副主席、《延河》杂志社社长兼执行主编阎安表示:“王蒙先生一生经历了太多的事实,创造性地、发现性地经历着他的时代和我们时代的事实。王蒙先生一生的文学成就、文化成就和为人师表的成就,铸就他成为经典。希望陕西作家能够在王蒙先生的教导中受益,领会到文学之内的深意与文学之外的辽阔,从而为推动新时代陕西文学的发展共同努力。”

省作协党组书记齐雅丽表示:“今年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本次座谈会,正是以实际行动向老一辈文艺家致敬,为陕西文学切诊把脉、鼓劲加油,对推动陕西文学高质量发展、加强陕西文化强省的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