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刘小勇
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办好思政课、继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022年底,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明确将推进共同体建设作为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的创新模式,从而切实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全面增强思政育人效果。建好共同体,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常态发展的现实路径选择。共同体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共建共研共享共育”理念,在“大”字上下功夫,在“常”字上建机制,在“研”字上做文章,在“特”字上见风采。
党建引领,一体推进,打造共同体大平台。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各地要把“大思政课”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基地资源、经费投入、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共同体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资源整合、平台搭建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优势,为“大思政课”建设赋能。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利用现有基地(场馆),分专题设立的科学精神、工业文化、美丽中国、抗击疫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党史新中国史教育等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各地利用社会资源构建大思政体系提供了样板。日前,陕西召开了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会,举行了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陕西启动仪式,在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认识、创新方式方法、强化示范引领、稳步推进全国“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陕西省试点工作等方面对共同体建设作了部署。
创新机制,精准发力,常态化运行。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关键要推动四种常态工作运行机制。一是教学建设常态化。比如,举办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体备课会、思政课教学方法研讨会、教学观摩会、优秀教案展示会、思政课大练兵、听课评课、教研交流等。二是师资培训常态化。比如,建立大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培训轮训机制,建立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和就业创业基地,做好思政队伍后备军培训实训工作。三是教学资源转化研究常态化。持续推进育人资源的课程化改造,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核心概念、中国式现代化陕西高质量发展等思政教育资源的课程转化,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建立一体化数字教学资源数据库。四是社会资源融入思政课建设常态化。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整合思政教育力量,分专题推进社会资源融入学校思政课建设,通过开办博物馆课堂、革命文化校园展、劳动模范、道德模范、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等活动,力争形成可推广、有特色、重实效的陕西经验。
一体共研,资源共享,实现教学内容有效衔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打通学段界限,让教学资源全程贯穿和有效衔接是关键。设立课程教材一体化研究课题组,紧紧抓住教材建设这个核心,编制一体化教学指南,从课程研究和资源转化两个方面入手,有效整合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在推动全学段贯通、一体化推进上下功夫。一是深入研究不同学段同类课程和同一学段各门思政课教材内容的相互关系,明确各自教学重点和承接点,对基本观点和核心概念内涵进行正确阐释,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二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突出陕西历史文化和发展经验。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归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陕西实践的育人价值,推进这些思政资源融入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以及大学思政课程群和课程思政建设中,通过有效的课堂实践,分学段编写教学案例,为思政教学一线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推进资源共享,真正实现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人才共育,特色育人,培养时代新人。全国首批34个共同体建设试点单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典型示范作用,为各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走向常态提供了一种范式。党组织统筹抓总、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推动,教育主管部门提供政策保障,社会资源有效参与,共同体建设牵头单位一体统筹,党政领导、科学家、老同志、先进模范等组建思政课“大师资”,形成强大的思政育人合力。党政管理部门要做好统筹布局,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大中小学结对共建,大手拉小手,协同育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发挥引领作用,主动对接中小学校,在学科建设、教学研究、理论阐释、资源开发、师资培训、后备思政队伍培养等方面精准发力。各类学校要整合资源,挖掘育人传统,积极遴选校外兼职思政教师和课外辅导员,同时充分挖掘校史资源,总结提炼特色校园文化,编写校史人物志,整理优秀校友事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常态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是一时之需,而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千秋大业。建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大思政课”理念落细落实的可行性路径选择,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抓手和常态机制,是有效协调思政育人资源,切实增强思政课针对性、有效性的助推器,将有力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