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刘曌琼 通讯员 李清 侯敏
这些天,正是明前茶采摘高峰期,在西乡县柳树镇柳树社区,茶农们正抢抓农时采收明前茶,供应市场。
“今天采的茶叶,品质、条形都不错,我全收了!”3月25日,柳树社区祥瑞茶厂的负责人杨培举正在新建的茶叶鲜叶交易市场里忙着收茶。
“在培举的带领下,我家种了8亩茶树。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今年我家预计增收3万元。”社区居民袁兴荣高兴地说。
茶产业是柳树镇的支柱产业。如今,全镇有2.2万亩茶园,从事茶叶的种植、采摘、销售等相关行业的居民有1600余户。2022年,柳树社区茶产业产值达1350万元。
“小茶叶”托起致富梦。柳树镇茶产业的发展,还得从能人杨培举说起。
能人带头,致富不愁。别看杨培举今年只有36岁,却是群众眼中的“主心骨”。提起杨培举,柳树镇群众都说:“在外面打工的时候他就是个‘挖挖手’,现在回到家乡,不但创办了茶企业,还当上了社区‘两委’委员、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带领大伙儿共同致富。”
2003年,为谋生计,杨培举和同乡一起到广东、浙江等地务工。经过几年的打拼,杨培举有了一定的积累。
自己的腰包“鼓起来”了,杨培举也有了新想法,想带领乡亲们一起富起来。2006年,杨培举选择回乡创业。
为了找出一条发展的“好路子”,创业初期的杨培举尝试了很多产业,也经历过多次失败。“不经历风雨,又怎见彩虹?虽然失败了几次,但我从来没想过放弃。”回想起最初返乡创业的经历,杨培举说。
2012年,一次外出考察的偶然机会让杨培举想到了茶产业。西乡县本就是茶乡,柳树镇的自然条件也非常适合种植茶树。尽管镇里有不少群众种茶树,但由于种植规模小,一直没有形成产业。于是,杨培举便考虑因地制宜把传统的茶叶产业做大做强。
说干就干。2012年,在政策的支持和镇干部的帮助下,杨培举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0亩,改造优质茶园200多亩。同时,为了提高茶叶品质,杨培举积极参加县、镇举办的各类培训并到外地学习茶叶管护、制作技术。随着技术的成熟,合作社制作的汉中仙毫、炒青多次获得行业金奖。
在杨培举的带领下,柳树镇依托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茶产业,越来越多的群众有了致富的“新路子”。
成为致富带头人后,杨培举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015年,在村党支部“双培双带”计划中,他被列为积极分子,后于2016年转为预备党员,在2018年换届中被选为“两委”委员,2021年当选柳树社区居委会副主任。
“得到了乡亲们的信任,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杨培举说,成为村干部以后,“如何让乡亲们的腰包更鼓,过上更好的日子”成了他整天思考的问题。于是,杨培举和社区干部们开始积极探索创业新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柳树社区的茶产业已经实现规模化发展,如何进一步让家乡的茶叶“走出去”?随着中欧班列“汉西欧”,特别是茶叶中欧班列的开通,在杨培举和社区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柳树社区的茶叶搭上了长安号的快车,远销海外。2022年,柳树社区的外贸茶销售量达30余吨,有效带动周边100余户村民增收。
有了产业支撑,群众的收入增加了,社区的建设也越来越好。这几年,社区里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极大改善了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社区建起了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文化广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各项服务齐全,特别方便。现在,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柳树社区居民王飞说。
在杨培举的带动下,柳树镇越来越多的致富能人返乡创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让村里的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杨培举是西乡县众多返乡创业能人之一。近年来,西乡县把支持返乡创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搭建创业平台,优化营商环境,多措并举吸引、鼓励和扶持在外经商人士、农民工、大学生返乡创业,形成“雁阵效应”,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社区将继续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致富能人的‘领头雁’作用,集思广益谋发展,在巩固发展茶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休闲观光、烤烟、生猪养殖、香橼等产业,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对于未来发展,杨培举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