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深度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19日
陕西省移动物联网覆盖深、终端多、应用广、发展快。截至2023年2月,陕西省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到5392万户,比手机用户数多500多万户。陕西是中西部地区第一个“物超人”的省份——
万物智联时代:陕西的机遇和挑战

在位于陕西移动的陕西物联网开放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进行芯片测试。 本报通讯员 何晓军摄

本报记者 苏怡

什么是“物超人”?成为中西部地区第一个“物超人”的省份,对陕西有什么意义?

“物超人”是指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超过代表“人与人”通信连接的移动电话用户数。陕西省信息通信行业发展情况显示,截至2023年2月,陕西省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到5392万户,比手机用户数多500多万户。陕西是中西部地区第一个“物超人”的省份。

“‘物超人’是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必然趋势。”陕西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李林栋说,在陕西信息通信行业发展历程中,“物超人”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意味着移动网络从主要服务“人与人”的通信,加速向服务“人与物”“物与物”的通信拓展,还标志着万物智联的时代已经到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那么,“物超人”将会为陕西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优化政策环境 深化创新发展

陕西率先迈入“物超人”新阶段的背后

连续5年开展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会,19个省级部门联合出台用地用电优惠、资源共享、宽带垄断整治等38项政策。5年来,陕西通过梳理清单台账,解决基站选址、公共资源开放、直供电改造等难题11.54万个,为企业优惠电费超2.5亿元

从业30年,对于信息通信行业的创新应用,李林栋时常会感到吃惊。

“行业发展太快了!”李林栋说,移动物联网赋能千行百业,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当前,陕西省移动物联网发展势头强劲,排名全国第十位,在中西部地区率先迈入“物超人”新阶段。

成绩的背后,是陕西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补齐短板的初心与坚守。

连续5年开展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会,19个省级部门联合出台用地用电优惠、资源共享、宽带垄断整治等38项政策……持续优化政策环境,释放政策红利。5年来,陕西通过梳理清单台账,解决基站选址、公共资源开放、直供电改造等难题11.54万个,为企业优惠电费超2.5亿元,有效激活了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动能。

“优化政策环境是我们的发力点。”李林栋说,以往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落后于城市规划,且是单独规划,不利于企业开展建设。自2020年开始,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纳入国土资源规划,为建设扫清了障碍,有效发挥了政企协同作用。

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陕西把“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及“移动物联网部署工程”作为“十四五”期间行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组织协调省内各电信运营企业推动存量2G/3G物联网业务向窄带物联网/4G/5G网络迁移,构建起低中高速移动物联网协同发展的综合生态体系。

“移动物联网是以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为载体,通过多网协同实现万物互联、连接泛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顾名思义,移动物联网连接的是物,不是人。”陕西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刘立琦说。

当前,移动物联网应用日渐丰富,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物联网络,形成车联网、公共服务、零售服务、智慧家居4个亿级应用,以及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慧物流3个千万级应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计,到2030年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百亿级规模。

“依靠人口红利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方式已经接近‘天花板’,‘人与人’连接很难再有突破。但是,‘物与物’连接的空间十分广阔。我们要深化创新发展,促进5G、移动物联网在全省多个垂直行业的融合创新发展,支撑全省数字经济提档升级。”李林栋说。

覆盖深、终端多、应用广、发展快

陕西省移动物联网形成大量的创新应用

在改善民生服务方面,智能家居、网联汽车、智能穿戴等行业的移动物联网终端规模超过844万户;在助推产业数字化升级方面,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工业、智慧医疗等行业的移动物联网终端规模超过2004万户;在数字化治理方面,智慧消防、环保监测、智能表计等行业的移动物联网终端规模超过2348万户

提起移动物联网,人们可能会产生疑惑,它究竟是做什么的?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其实,移动物联网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

“共享单车、快递柜、充电桩、智能家居等,这些都是移动物联网应用的典型场景。”陕西电信5G及物联网运营中心主任刘军说,万物互联后将产生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存储到云上,依靠算力进行深度挖掘,就能发挥价值。可以说,物联网是一切的基础。

在家庭中,水、电、气的远程管理是移动物联网应用最广的领域。在国网陕西营销服务中心采集管控室,工作人员通过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可以实时查看管理全省1830万户移动物联网电表。

移动物联网电表内置通信和计算控制模块,具有数据传输和分析功能,能自动采集数据,实现远程抄表、实时计费、自动报警等多种功能。

“一旦发生异常停电,移动物联网电表就能反馈信息,后台能第一时间掌握。”国网陕西营销服务中心采集管控室主管李建波说,移动物联网电表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人工抄表的模式,还让电力管理变得更加“聪明”。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合理预测电力保供任务,有效提升服务质量和应急管理水平。

4月7日,在汉中市城固县龙头镇六一村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千亩油菜花铺满阡陌,景色迷人。

“田地里预埋了上百个移动物联网传感器,可以实时感知气温、光照度、土壤酸碱度等信息,并进行在线监测,全程记录油菜花的生长。”中国电信城固分公司政企总监张海涛说,利用移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通信设备,还能提前对病虫害进行智能预警,实现精细化管理。

眼下,移动物联网构筑起数字化生活的新场景。目前,陕西省移动物联网在生活智慧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智能化三个领域形成了大量的创新应用。

在改善民生服务方面,智能家居、网联汽车、智能穿戴等行业的移动物联网终端规模超过844万户;在助推产业数字化升级方面,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工业、智慧医疗等行业的移动物联网终端规模超过2004万户;在数字化治理方面,智慧消防、环保监测、智能表计等行业的移动物联网终端规模超过2348万户……覆盖深、终端多、应用广、发展快,成为陕西省移动物联网发展的显著特点。

建立实验室 推动创新应用发展

陕西将全面搭建物联网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

陕西科教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先天优势。为持续推进物联网建设,积极打造信息通信产业及数字经济“西部高地”,陕西将物联网产业链纳入全省24条重点产业链,以链长制为抓手,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

除了担任陕西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外,刘立琦的另一个身份是陕西物联网开放实验室的负责人之一。今年,他的工作重点是借助实验室,全面搭建陕西物联网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

“实验室是由陕西物联网产业联盟、陕西移动、中移物联网公司等合作建立,2019年投入运营,主要为信息通信企业提供产品测试服务,并出具认证报告。”刘立琦说,实验室的成立补齐了中小企业测试服务的短板,加快了企业开发新产品、优化设计的进度。

作为中国移动在全国唯一的省级物联网实验室,陕西物联网开放实验室配备了无线基站、核心网设备等,引入了窄带物联网、4G和5G无线通信信号,实现了物联网真实场景应用模拟,可连接中国移动OneNET平台,开展产品测试和技术认证。同时,通过实验室测试认证的产品将纳入中移物联产品库和陕西移动终端库,为企业提供面向多领域、拓展多渠道的终端产品营销体系。

“我们正在努力将陕西物联网开放实验室纳入中国移动核心能力建设中,充分发挥实验室在测试服务方面的优势,加大能力建设和资源投入,帮助更多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拓展市场。”陕西移动重要客户中心副总经理马朝霞说。

陕西科教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先天优势。为持续推进物联网建设,积极打造信息通信产业及数字经济“西部高地”,陕西将物联网产业链纳入全省24条重点产业链,以链长制为抓手,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目前,陕西物联网产业链集聚的瞪羚企业占比最多。

刘立琦表示,从产业链构成看,陕西拥有大批物联网智能感知领域的企业,研发、制造水平均处于全国第一梯队。在无线通信领域,华为、中兴等多家头部物联网通信企业均在西安设立研发中心,但制造、销售在外,对产业链的带动作用亟待加强。在物联网集成应用领域,陕西缺乏头部企业引领。

为了让优势更优,陕西省通信管理局日前印发“三个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融合应用蓬勃发展,网络、数据、信息安全和应急通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信息通信业整体发展水平西部领先。

李林栋说:“物联网是典型的应用型牵引行业。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需久久为功,让长板更长。今年,我们将持续推进全省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移动物联网应用,强化物联网基础安全管理,实现全省70%以上的行政村5G网络通达,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