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15日
易地搬迁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加强社区建设很重要。基层党组织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抓好,求真务实,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锦屏社区:“稳”得住的幸福

锦屏社区。 安康广播电视台供图

总书记,我想对您说

锦屏社区居民 汪显平

“这些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稳定的收入,过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会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继续努力,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

(本报记者 陈志涛整理)

本报记者 陈艳 陈志涛

阳光下蜜蜂飞舞,空气中茶香氤氲。青山环抱的锦屏社区迎来又一个春天。

社区内,一幢幢徽派楼房一字排开,“锦屏社区”4个红色的大字分别标在4栋居民楼上。

锦屏社区是陕南规模较大的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小区。2011年以来,4000多人陆续搬迁入住,开启了崭新生活。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锦屏社区看望乡亲们。这里一下子成了热门打卡地。

3年来,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收获了“家”的感觉。邻里关系更加和睦、小区氛围更为和谐,大家的归属感、幸福感与日俱增。

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但日子过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

生活重塑——

日日有活干 月月领工资 年年拿分红

3月21日傍晚。下班后,汪显平快步穿过锦屏社区街道,不到10分钟就到了家。妻子胡德莲已做好晚饭等着他。

饭后,夫妻俩到窗台边侍弄花草。他家的金边吊兰、长寿花长势喜人,焕发出勃勃生机。

“和我们的生活一样,充满了希望。”汪显平笑着说。

客厅墙上,一张照片很吸睛:一家5口围坐在总书记身边。洁白的墙体、光亮如镜的地面,各种生活用品摆放整齐,一如刚搬进去时的样子。

“跟做梦一样!”回想那一天,汪显平仍沉浸在幸福中。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同搬迁户汪显平一家围坐在一起拉家常。总书记亲切地询问了家庭收入、孩子上学、医疗和社保等情况。

那一刻,温暖直抵汪显平一家人心头。

汪显平一家从万福山村搬来。村名虽然叫“万福山”,可没啥福气。当地人形容,“山上不长树,河里不出沙,人硬石头爬,种啥不长啥。”

当年,汪显平一家住在烟熏火燎的土坯房里,打个电话要满山找信号;种地望天收,常常辛苦一年只能勉强糊口。

2016年底,汪显平一家轻装简行,告别了生活多年的万福山村,向锦屏社区出发。

“我们赶上了好政策,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只掏了1万元。新房宽敞亮堂、水电齐全,电淋浴器和抽水马桶也用上了。”汪显平满脸喜悦。

这喜悦,源于越过越好的日子。

搬进新家后,他家的老屋交给村集体发展民宿。家里的10多亩地,一部分流转给村集体,一部分留着种了些茶树。

听丈夫回忆往事,胡德莲禁不住眉开眼笑:“这几年,很多人都喜欢来我们家坐坐,听我们讲总书记来的时候的情景。我们觉得很自豪。总书记的鼓励让我们干劲十足!”

铆足干劲,搬迁群众正大踏步迈向新生活。

现在,汪显平在镇供电所上班,闲暇之余,还帮附近的乡亲修家电,既贴补了家用,也方便了他人。胡德莲在社区当保洁员,夫妻俩一个月能挣5000元,还开上了小轿车。

日日有活干,月月领工资,年年拿分红。汪显平一家映照出当地群众的新生活。

“总书记始终把老百姓放在心上,时刻牵挂着我们。我们要把日子过得更好,回报总书记的关心。”汪显平常常这么说。

办事便捷——

人在“网”中走 事在“格”中办

“老张,最近生活怎么样?”

“多谢关心,我一切都好。快进屋坐坐。”

……

3月22日,社区网格长刘启山入户宣传森林防火知识,走到居民张会银家门口时,习惯性地向他问候。

张会银原先住在西河镇三合村。那里山路蜿蜒,离镇上远,每次出门看病,路上都是一种煎熬。

张会银决定搬家。由于腰椎间盘突出,他觉得留在山上也干不了重活,不如早点搬下来,看病、生活都方便。

张会银说,现在走几步就是镇卫生院,做检查、抓药都方便多了,省时省力。

对张会银来说,生活的改变,不仅是因为生活条件好了,还得益于无微不至的社区服务。

在锦屏社区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党组织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抓好,求真务实,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社区群众来自11个村组,产生的新矛盾也不少。如何抓好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让大家快速融入新家园?

为此,锦屏社区建立党群服务中心,方便社区居民与党员干部交流;细分了网格,从群众中选出有能力、有经验的人担任网格长、楼栋长,调解纠纷,代老人跑腿,组织居民搞卫生……

“我们力争做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情在‘网’中留。”同样是搬迁群众的刘启山言语中透出一股子认真劲儿。

张会银的孩子在西藏工作,平时就老两口在家。刚搬来时,由于周围环境陌生,也没有熟人,老人整天在家不敢出门。对于住楼房的生活,老两口感到恐慌。

如今,像修水管、换灯泡这样的小事,打个电话网格长就来了。需要答疑解惑、填表办证,也都能找到人。

看了一眼身旁的刘启山,张会银接着说:“现在,有事就找他!”

“别客气,随时打电话!”

3年前,锦屏社区党支部书记江慧丽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从那时起,她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总书记的话语亲切、温暖,给我们社区工作者以巨大鼓舞。我们一定牢记嘱托,踏踏实实把群众的事情做好,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赢得群众的信任。”江慧丽信心满满地说。

归属感生长——

住着楼房种庄稼 茶余饭后忙演出

柯昌银没想到,住进楼房后还能在家门口种地。

春分这天,柯昌银吃过午饭,快步来到小菜园,挥舞锄头,打理着自家的地块。

“看!这些菜都是我种的。现在我家一年到头都能吃上新鲜菜。”柯昌银抹了一把头上的汗,继续忙活。

碧绿的田野,让人感到希望无限。

2021年搬来后,柯昌银分到了自家的小菜园。两年来,他和老伴儿几乎每天都往小菜园跑,干完活,就把锄头放到楼顶的小库房里。小库房由社区统一修建,不仅保证了家家户户门前的卫生洁净,大家也不用因农具无处放置堵楼道了。

现在的生活,柯昌银很满意,不仅省了买菜钱,还锻炼了身体,一举两得。地里干活的人多,大家一起说说笑笑,心情也舒畅。

“社区流转了80多亩土地,免费供搬迁群众使用。”江慧丽说。

小小菜园,解了搬迁群众的乡愁。

这是当地群众生活迎来“升级版”的一个缩影。“升级版”有一个好名字,叫“十小工程”。除了小菜园,还有小课堂、小管家、小市场等,让群众有地方学习、有地方娱乐、有地方购物。

换了种“活法”的人们也渐渐发现了生活的另一种趣味。

不同于柯昌银的耕作之乐,酷爱文艺的王明亮退休后,成了社区文化宣传干事,一心想把文艺事业发扬光大。

“锦屏社区明珠灿,蒋家坪村美名传……”

快板声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响起,打破了午后的静谧。

伴着激越昂扬的旋律,王明亮和几位居民兴致勃勃地表演快板,唱的是他自编自导的《说唱老县》。每唱完一遍,他还要总结分析一番,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大家都是社区文艺志愿者表演队的,有时间就一起排练节目,也去周边村子演。”王明亮介绍,目前有50多名群众加入表演队。

大伙儿唱得最多的,是王明亮创作的歌词。这一点让王明亮特别自豪。“这3年,我创作了五六十首作品。”他一边说,一边将自己的“宝贝”取出来,“总书记来过后,我极为振奋,决心要把平利的民俗文化、锦屏社区的新面貌写下来,把群众的精气神唱出来!”

“看看这个!总书记是上午来的,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当天下午就创作了一首快板。”在厚厚的一摞作品中,王明亮找出其中的一首,高声念了出来。

“问咱收益怎么样,鼓励奋斗指方向。又问生活怎么样,四季是否有保障。国家大事有多少,常把百姓记心上……”

“歌词唱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都喜欢。”社区居民陈敬翠脸上挂着笑,时不时哼唱几句。

大家唱着歌,欢腾的气息在山谷间荡漾。

不远处,“平安顺利,幸福安康”8个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