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文化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12日
走近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黄陵县桥山轩辕殿。 本报记者 戴吉坤摄

黄陵县轩辕庙内苍劲的古柏。 本报记者 戴吉坤摄

本报记者 柏桦

“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上,有一片生长了上千年的古柏林。密林之中,一座外观古朴的土丘被青砖拱围。从外表看,这座土丘并不高大,也称不上雄伟。但在民间,它却有着 ‘天下第一陵’的声誉。这座陵墓的主人就是5000年前的轩辕黄帝。今天,地球上大约五分之一的人把他奉为共同的祖先,称他为人文初祖。”

3月27日至29日,由陕西省委黄帝陵文化园区工作委员会、黄帝陵基金会、陕西省档案局、西北大学黄帝文化研究院等支持拍摄的电视纪录片《黄帝陵》亮相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节目。该片通过《人文初祖》《民族同心》《世纪整修》3集详尽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和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黄帝陵,阐释中华民族精神及黄帝文化的重要意义,让观众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与崇尚文明的人文精神的缘起与传承,共同缅怀人文初祖轩辕黄帝。

黄帝有哪些故事?黄帝陵为何被称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让我们跟随镜头中的画面一起走进黄帝陵。

中华五千年 神州轩辕自古传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2000多年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历史巨著《史记》之时,就在《五帝本纪》中首篇讲述了黄帝的故事。

司马迁笔下的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在后世传说中,黄帝集人、神于一体。轩辕庙中,刻有长达62厘米脚印的“黄帝脚印”石,更是延续了人们的想象。

“司马迁把黄帝作为《五帝本纪》的篇首,等于是作为中国历史的开头,并不是说中国在黄帝之前就没有历史。把黄帝称为人文初祖,‘人文’实际就是文明,初就是文明的开头,黄帝是我们民族代表性的英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说。

黄帝统一华夏部落后,广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并任贤为用,“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其史仓颉,又取像鸟迹,始作文字”,与其臣民一起开启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

黄帝时代,中华文明在物质、精神和政治发展上都取得了奠基性的成就。因使“民安居”、使“万国和”之圣德,黄帝逐渐成为“高山仰止”的华夏民族精神文化符号。此后,历代文人墨客纷纷吟诗赋文以赞颂黄帝之盖世功勋。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1903年,尚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剪去象征着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的发辫,并以诗明志,表达了对中华民族深情的热爱和对黄帝的尊崇。

此时,中华民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众多有识之士开始探寻救亡图存之路。他们兴办杂志,宣传革命,用祖先崇拜唤醒民族意识。“我以我血荐轩辕”自此成为了无数爱国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复兴前赴后继的座右铭。

“寰宇初定邦,黄帝开万化。”作为奠民族之基、开文明先河之人,轩辕黄帝被历朝敬仰,黄帝陵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祖陵,每逢重阳、清明,万民拜谒,九州公祭。

今天,黄帝陵前祭亭亭柱上所书的两副楹联:“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奠华夏宏大业绩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正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对黄帝带领部族筚路蓝缕、披荆斩棘、锲而不舍创造辉煌的奋斗历程和精神的称颂,对民族精神的铭记。

九州共明月 万方裔子觅同宗

公元前110年10月的一天,一群人护佑着一位帝王来到桥山,在一座坟墓前焚香祭拜。这个人就是汉武帝刘彻,他祭拜的祖先正是黄帝。祭祀前一晚,汉武帝命18万兵士用战袍抔土,一夜之间便修起了汉武仙台。

自汉武帝后,祭祀黄帝就作为中国古代国家重大祭祀仪式世代相传:唐太宗多次在长安南郊祭祀黄帝;宋太祖赵匡胤下诏,重申在黄陵县祭奠黄帝是国家祭祀行为;明朝皇帝派遣专官祭奠黄帝达14次;清王朝大规模祭祀黄帝的仪式,载于史册的就有30次。

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黄帝陵祭祀凝聚起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共同信念。1937年的清明节,国共两党同祭先祖,号召全民族共御外侮,一致抗日。毛泽东同志在《祭黄帝陵文》中发出了誓死保卫祖国江山,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誓言:“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台湾重归祖国怀抱。第二年,“台湾光复致敬团”在前往黄帝陵时,因连日阴雨只得止步于陕西耀县(今耀州区)。1946年9月12日14时,“台湾光复致敬团”在耀县中山中学体育场举行了隆重庄严的遥祭黄帝仪式,发出了台湾民众认祖归宗的宣言。此后,香港回归纪念碑、澳门回归纪念碑、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碑……一座座特殊的碑刻在轩辕庙里见证着全体中华儿女“血浓于水本同根”的爱国情。

随着前往黄帝陵寻根问祖的海外游子日益增多,庙区、陵区的场地越发显得局促,整修黄帝陵的计划被国家提上了议事日程。1991年9月,陕西省政府成立整修黄帝陵办公室。1992年8月黄帝陵一期整修工程启动,2003年1月二期整修工程启动,2004年3月主体工程竣工。

历经十余载的世纪整修,陵区中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规划者和建造者的满腔热血和崇敬之情:由建筑师张锦秋设计、呈“天圆地方”之势的轩辕大殿,成为每年公祭黄帝的主要场所;扩至300亩水域的“印池”,再现了“黄陵八景”中“沮水秋风”“桥山夜月”的风情;5000块天然河卵石铺砌而成的入口广场,寓意黄帝率领先民草创五千年悠久灿烂文明的艰辛;建于桥山峰顶的“龙驭阁”,讲述着黄帝“驭龙升天”的传说。

千百年来,黄帝文化是团结各族中华儿女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集中表现。未来,庄严幽静的黄帝陵将继续见证时代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