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3月20日,刘青(右二)为患者讲解口腔黏膜疾病用药知识。
本报记者 李羽佳文/图
“多亏刘青医生极力建议我住院治疗。现在,我不但口腔里没有糜烂了,精神状态也好了。”3月29日,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科患者赵女士说。
口腔黏膜疾病患者常伴有多种症状,往往找不到准确的病因。近年来,通过线上线下整合11个相关专业资源,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创新采用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实现从自我治疗到临床多学科系统治疗,减轻了患者病痛,提升了口腔黏膜疾病的治愈率。
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诊疗方案
2022年底到今年初,赵女士已经辗转了几家医院,但是她口腔内反复糜烂,后背、脖子有红斑,眼睛充血不适等症状,无论用什么药,效果都不明显。
“一般口腔溃烂都是从医院开点药自己回家服用,等着药物起效溃烂处慢慢愈合,还没听说过需要住院的。”初到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赵女士,想不明白为啥一个小小的黏膜溃烂就要住院。
黏膜溃烂不单是口腔局部问题,往往还是过敏、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甚至是肿瘤的口腔表现。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科主任刘青说:“有些由机体系统因素导致的疾病,会最先表现为口腔黏膜损害。这也是全身疾病的早期信号。”
再三考虑后,赵女士决定到空军军医大学免疫科住院,接受多学科联合诊疗。经过病损组织活检、疱病抗体检测,她最终被确诊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寻常型天疱疮”。
赵女士住院后,口腔黏膜科医生采用免疫调节的方案实施治疗计划,针对口腔局部病损给予黏膜专科口腔治疗及护理;免疫科医生负责免疫系统的调节管理。此外,眼科等相关专业教授也参加会诊,治疗她的眼部不适。
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使赵女士得到全方位、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系统治疗。10天后,她的病损面积减少了80%,两周后口腔内的病损痊愈,1个月后复查也没有复发。
资源整合让诊疗服务更优质
多学科联合诊疗是医疗领域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医学诊疗模式。学科之间打破壁垒,对患者病情进行系统分析和诊疗,以最佳的个性化治疗方案,让患者就医更加便捷高效。
空军军医大学986医院院长王敬博介绍:“比如呼吸内科是看肺病的,胸外科也治疗肺病。当病人肺部出现问题时,我们就可以开展多学科诊疗,呼吸内科、胸外科和放射科等科室共同介入、查找病因,并在不同的治疗方式中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方法,缩短患者因同一疾病辗转不同楼层、专科、检查科室的过程。”
“口腔溃疡是最常见的口腔临床表现。调查显示,大约3%至5%的口腔溃疡会发生癌变。一般来说,口腔溃疡出现疼痛不明显、表面粗糙有颗粒感、溃疡底部和四周变硬、位置固定、超过1个月难愈合等特点,就可能发生癌变。住院进行系统治疗能起到早发现、早治疗的作用。”刘青说。
危重口腔黏膜疾病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使天疱疮、扁平苔藓等重症黏膜病的治疗周期缩短30%,实现了口腔黏膜病精准治疗方式上的突破,对提高口腔黏膜病规范系统诊治水平,促进学科融合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推广模式让更多患者受益
进入3月后,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科的医生奔走在各地的镇、村(社区),开展基层服务。每到一处,医生们都为当地群众进行口腔检测、普及口腔健康知识。今年,该院的医生还有一个新的重要任务——普及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
当前,陕西已在全国率先成立多学科合作的陕西省口腔黏膜病及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涵盖口腔、中医、药剂、病理、免疫、皮肤、肿瘤、康复、消化等专业学科,提升了各学科对复杂病例的诊断能力和服务水平。今年,专业委员会将在全省建立10个口腔黏膜疾病多学科规范诊疗合作基地,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服务,精准治疗口腔黏膜疾病,让更多患者受益。
刘青说:“这样的诊疗方式提高了口腔黏膜疾病疑难病症的诊疗质量和安全性,优化了医疗服务流程,能够从根本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是一项切实的惠民举措。通过整合不同专业的医务人员,能使各学科资源和优势得到最大化利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研究进展及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