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27日

幸福的模样

——三位脱贫农民的奋斗故事

二月十五日,贾文义(左)在检查电动车故障。

二月十六日,王得后(右)在社区人民调解室里接待信访群众。

二月二十日,李清峰指着他的孩子们在青化砭镇上学期间获得的各类奖状,喜笑颜开。

本报记者 程伟文/图

在三原县大程镇小王村,身有残疾的贾文义自强不息,在政府的帮扶下,开了一家电动车修理部,日子一天好过一天;

在丹凤县龙驹寨街道凤冠社区,享受了移民搬迁政策的王得后,感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热心于社区管理,当起了“三员”(信访信息员、治安巡逻员、人民调解员),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

在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镇闫家沟村,养殖大户李清峰不仅自己靠养殖致了富,还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

……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全省巩固衔接工作推进有力有序,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扎实推进。2022年,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4277元,较上年增长14.2%。为了深入了解脱贫群众生产生活情况,脱贫群众是否实现了持续稳定增收,新的一年还有啥新打算和新期盼,近日,记者先后深入我省关中、陕南、陕北部分县(区)进行采访。

■ “依靠勤劳双手,日子会越过越甜”

“师傅,我的电动车刹车好像有问题,能否给看下?”“好的,没问题。”“刚看了,是刹车线松了。”2月15日9时许,在关中环线三原县大程镇段路旁的一家电动车维修部里,贾文义一边热情地接待前来修车的群众,一边熟练地拿着工具调试刹车线。

贾文义是大程镇小王村人。由于他从小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残疾,无法外出务工,一直和父亲贾金财相依为命,过去的生活十分艰难。

“这几年,是党的好政策和各级干部的真心帮扶,激发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信心。”贾文义激动地说,“帮扶干部给我办理了残疾人‘两项补贴’;帮我父亲申办了高龄补贴;我家还享受了农村危房改造补助、低保补助、粮食直补、企业入股分红等政策,全家在2020年实现了脱贫。”

“虽然我家脱贫后依然享受各类帮扶政策,干部的帮扶也一直没有断线,但我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我的腿虽不行,但还有双手,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家的生活更加幸福。”贾文义说。

2020年,他观察到,小王村位于关中环线附近,交通便利,附近骑电动车的村民非常多,电动车修理的需求量应该非常大。何不开一个电动车维修部,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贾文义寻思着。

小王村党支部书记范高原得知贾文义的想法后,立即表示支持,很快就帮他找到了门面房,并协调办理了营业执照,还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帮他申请到一次性创业补贴5000元。随后,“三原贾文义电动车维修部”开业了。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贾文义的技术不是很过关,遇到稍微复杂的故障就修不了,只能通过手机上网查,影响了生意。

“范书记得知我的情况后,介绍我参加了县人社部门举办的免费技能培训班。很快,我不仅熟练掌握了电动车维修技术,还学到其他家用电器的维修技能。”贾文义说,“此后,每年县、镇政府举办技能培训班,我一次都没落过。”

由于贾文义修理技术好,加上对待每一位顾客都热情耐心,回头客越来越多,生意渐渐好了起来。

“如今靠这营生,不仅让我增加了收入,还让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原来我也是有用之人。除了经营门店,加上各类政策补助和参与企业入股分红等,我家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35万元。”贾文义自信地说,“去年10月,范书记为支持我继续创业就业,帮我申请到小额信贷3万元。去年底,他又帮我申请了脱贫户自主产业发展资金5000元。有了这些资金,今年我将对门面房进行装修,增加维修设备,扩大我的维修业务。我相信依靠勤劳双手,日子会越过越甜。”

■ “有难事,找老王!”

“有难事,找老王!”如今,在丹凤县龙驹寨街道凤冠社区,但凡社区居民家里出现家庭矛盾或邻里纠纷等事,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老王”。

“老王”名叫王得后,今年63岁,现在凤冠社区担任“三员”(信访信息员、治安巡逻员、人民调解员)。

2月16日11时,记者来到凤冠社区时,王得后正在该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室里忙着接待信访群众。

“我在社区参与管理已经3年多了。作为一名老党员,能发挥余热,参与社区管理,我感到很自豪。”王得后说。

王得后家共有5口人,原籍在丹凤县铁峪铺镇中心村,过去住的是土房,饱受洪灾的侵袭,家庭收入主要靠种地。

“我家是2019年享受易地搬迁政策搬到这里的,当年年底就实现了脱贫。如今,我们住的是宽敞明亮、带电梯的楼房,走的是平坦整洁的水泥路,幼儿园、小学、卫生院、超市、社区工厂都建在了家门口……”王得后高兴地细数着搬迁后的新生活。

“居住条件改善了,我也有心劲发展致富产业了。在各级干部帮扶下,2021年,我承包了5亩地发展天麻产业,去年纯收入8万多元。在社区就业服务中心的联络下,我儿子王海全如今在西安的一家建筑装修公司工作,年收入5万元左右。”王得后激动地说,“政府过去帮咱脱了贫、致了富,如今我也要回馈社会。”

“凤冠社区是我们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共安置来自全县12个镇(街道)128个村的易地搬迁户2885户11933人。这么多人居住在这里,难免会产生家庭矛盾、邻里纠纷,要让大家尽快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我要为社区管理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王得后说。

2019年7月,王得后找到凤冠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存富,主动请缨要为搬迁群众干点实事。陈存富看到他态度诚恳,问他愿不愿意担任社区“三员”。王得后立即表态:不怕麻烦,一定干好!

在随后的日子里,每当社区居民有矛盾纠纷时,王得后得知后,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详细了解情况,耐心为双方分析利害关系,依法、依理调和,直到矛盾真正化解。由于他一心为大家办实事,社区居民都称呼他“老王”。

凤冠社区41号楼居民王扣山在外地打工,妻子张粉玲在家照顾3个上学的孩子。2022年9月,王扣山上小学五年级的小儿子王云杰开始有厌学倾向,经常逃学。张粉玲多次劝说都无济于事,于是给王得后打电话求助。王得后与社区干部先后上门10余次,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学习的重要性,并多次护送孩子去学校。终于,王得后的耐心感化了王云杰。如今,王云杰也回到了学校。

“发现矛盾,解决矛盾;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是王得后调解纠纷的心得。

“王得后作为一名党员,党性意识强,始终怀揣一颗为民之心,社区居民如今都离不开他。仅2022年,经他调解记录在册的各类纠纷就有20余件,不在册的不下100件。”陈存富说。

“过去我的愿望是实现安全住房。现在我的愿望是,给大家办好每一件实事。”王得后自信地说。

■ “创业要坚强,幸福靠实干”

2月20日8时,尽管天气寒冷,但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镇闫家沟村脱贫群众李清峰心里却暖融融的。站在自家养猪场里,看着前一天晚上出生的14头仔猪挤在母猪身下,李清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目前我家共有65头仔猪。这些仔猪喂养60天后,就可以销售了。今年肯定又是一个幸福年。”李清峰激动地说。

李清峰家共有6口人。3个女儿如今都在上大学,妻子石春琴体弱多病,李清峰和儿子李宗刚在家发展养殖业。

“我家2013年因学、因病致贫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我家住的是土窑洞,种地广种薄收,加上孩子上学花费大,家里的经济收入在村里每年都是垫底的。早在2005年,我就开始在延安市的建筑工地打工,给楼房打地基。”李清峰回忆,“由于穷怕了,我没命地干。我清醒地认识到,不吃苦,永远都会落在别人后面。”

“在外务工不是长久之计,想要致富还得回家乡搞产业。”李清峰说,2011年初,由于建筑工地打地基实现机械化,他所在工程队生意不好,他决定回家乡,开启自己的养殖之路。

“我起初发展的是养牛,是白手起家的。由于我手头无积蓄,是家里的亲戚和甘谷驿镇一位贩牛人分别赊给我了一头肉牛和一头奶牛,条件是第二年还赊牛钱。”李清峰说,“做人要讲诚信。经过我的辛勤努力,第二年我就按时还了牛钱。”

李清峰说:“由于我有信誉,很多人都向我伸出援助之手。尤其2015年以来,村干部介绍我参加各类免费养殖技能培训班,还帮我申请了农民工返乡创业担保贷款13万元。”

李清峰说,不幸的是,2017年,妻子石春琴查出患有乳腺癌。加上3个女儿的上学费用,生活一度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养殖业虽辛苦,但坚持就有收获。”李清峰说,“为养好牛,我向有经验的养牛户请教。为掌握更多养殖技术,我购买了有关书籍,同时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搜索学习相关防疫知识。靠繁殖牛和卖牛奶,我家年均收入达到10万元。”

由于他过去常年在建筑公司吸入生产性粉尘多,医生建议他,不能再养牛了。“日子还要过下去,既然养牛要接触饲草有粉尘,对身体不好,那我可以发展其他养殖呀!”李清峰说,2020年初,他决定发展养猪产业。

李清峰介绍,为了扶持他,村干部到家帮助修建猪舍、为他家申请脱贫人口小额信贷5万元、邀请养猪能手为他家开展技术服务。

“2021年,我家共繁育仔猪218头,净赚12万元。去年,尽管市场行情不如上一年,我也挣了10万余元。”李清峰说,“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才是真的好。在我的帮扶和带动下,全村目前有12户农户靠发展养殖业先后致了富。”

“创业要坚强,幸福靠实干。如今让我感到最幸福的是,儿子李宗刚和大女儿李香如都找了对象,家里培养出了3个大学生。下一步,我将扩建猪舍、扩大养猪规模,继续带动更多群众迈上养殖增收路。”李清峰自豪地说。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