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深度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22日

“家门口”的幸福

——来自就业一线的报道①

在安康市汉滨区谭坝镇松坝社区的新社区工厂,工人正在进行电子线束生产作业(资料照片)。

2月9日,在扶风县市民中心零工市场,人社部门开展直播带岗,推介就业岗位。

受访者供图

2月16日,在西安市莲湖区“社区‘职’通车”活动现场,社区群众浏览宣传资料。

本报记者 孟珂摄

本报记者 孟珂

“家乡企业多了,收入也不错,今年不打算外出打工了。”最近,记者在陕西各地的招聘会采访时,不时听到这样的声音。

人们期待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发展机会,也向往一家人相互陪伴的温馨。从城市到乡村,产业托底、政策扶持,正帮助更多人就地就近就业,收获“家门口”的幸福。

1 招聘活动走进社区

2月16日上午,西安市莲湖区土门街道土门小树林公园的一角,一场特殊的招聘会正在进行。

说它特殊,原因有三:

规模更小。不同于通常招聘会几十家、几百家的企业规模,这场招聘会只有10多家企业参加,带来的都是位于土门街道的岗位。

距离居民更近。不同于开在人才市场等地的招聘会,这场招聘会选在了土门街道的中心地带,也是人流量较大的地方,而且旁边就有个零工市场。

沟通更靠前。对于报名参加招聘会的群众,社区和人社部门的工作人员会提前了解群众求职需求,做好岗位匹配,方便群众到现场和企业对接。

这是莲湖区人社局探索开展的“社区‘职’通车”活动。去年9月以来,活动已经走遍区内所有街道,有时设在社区,有时设在商业综合体门口,有时设在广场,把“家门口”的就业岗位送到群众身边。

这一天,42岁的西安市民郑霜奔着前期“瞄准”的岗位而来。

郑霜家住土门街道远东东社区。她曾在一家公司做管理工作,因为公司经营状况不佳开始另谋出路,找到新工作后家里老人生病需要照顾,又辞了职。最近,重新开始找工作,她发现在网上招聘平台投递的简历常常石沉大海。“有的说年龄不符合要求,更多的是完全没有回音。”时间长了,郑霜有些灰心。

因为此前办理了失业登记,社区工作人员联系到她,推荐她来参加这场招聘会,莲湖区人社局的工作人员还给她提前匹配了芜湖泰和管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文员岗位。

“我想找一份离家不太远的工作。和这家公司聊过之后觉得不错,待遇也满意,就等着企业的回复了。”郑霜说。

很多群众想找离家较近的工作,但是渠道不畅。去年以来,西安市人社部门探索优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线上,依托全省“秦云就业”公共服务平台,以区县为单位开发区域性掌上平台,帮助群众快速、精准获取“家门口”的就业信息,并将企业信息归集形成“家门口就业地图”,直观展示招聘企业分布;线下,通过“社区‘职’通车”活动带领辖区内企业将岗位送到群众身边,还在街道、社区设置“家门口就业服务驿站”,及时获取群众就业需求。

去年5月以来,仅在莲湖区,人社部门已组织开展“家门口就业”专场招聘活动32场,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47098个。

2 “家庭工坊”幸福就业

把生产设备安装在家里,在家就能上班挣钱——去年之前,搬迁群众凌孝凤从没想过,这样的好事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2月17日,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朝阳社区。在凌孝凤的家中,12台数控化智能织袜机正开足马力生产。“每双袜子给我们的加工费是1毛1。我和家人每天的产量能达到6000双,一天能赚600多块钱。”凌孝凤说。

凌孝凤家的小小“工厂”,是安康市创新推行的家庭工坊。

随着新社区工厂在秦巴山区遍地开花,安康市将就业触角延伸到距离群众更近的地方,“总部园区+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的发展模式,让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的居民不仅可以在新社区工厂的车间里上岗,还能与政府、企业合作“经营”家庭工坊,把机器搬到自己家里生产。家庭工坊不仅为群众提供了就业增收的新选项,也帮助企业解决了产能不足的问题,降低了用工成本。

2022年5月,听说汉滨区准备在五里镇试点建设家庭工坊,凌孝凤立刻向社区报了名。

凌孝凤并非一时心血来潮。

当时,她是安康新乐祥纺织工贸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每月工资可以达到5000元以上,但她觉得凭自己的能力还可以挣得更多,而且在家上班也更自由,还方便照顾年迈的公婆。

她曾在深圳打工10多年,对家庭工坊的生产模式有所耳闻。公司负责提供设备及安装、原料供应、销售,她负责提供场地和劳力。自己家的一层房屋闲着,稍加改造就能使用。由于袜子的编织设备是数控化智能机,她只需要维护机器的正常运转,将生产出的袜子半成品整理归类即可。

10多天后,织袜机安装、调试完成。凌孝凤叫回了在深圳务工的丈夫,两个人白班、夜班轮换,保证机器24小时运转。接下来,他们计划再添几台设备,招几名工人,自己当老板。

瞄准“幸福就业”的目标,安康市持续推进毛绒玩具等行业龙头企业落地投产,增强本地吸纳就业能力。截至今年1月底,安康市毛绒玩具(织袜)、电子线束家庭工坊已有201家,带动就业712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21人。

3 创业梦想绽放乡村

今年春节过后,宝鸡御京香工贸有限公司经理王新飞又招了20多名新员工。

“公司订单量快速增长,现在每天都有1.5万单甑糕产品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2月19日,在公司位于岐山县雍川镇王家村的工厂里,王新飞告诉记者。

这位“90后”返乡创业者,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还帮助更多乡亲在“家门口”上岗。目前,他创办的公司有140多名一线员工,都是岐山当地群众,其中约80%的员工月工资达到4000元以上。

2010年,王新飞从部队退役后回到老家岐山县,开始做小生意,先是开服装店,后来瞄准了传统小吃——甑糕。

“甑糕是关中地区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小吃。记忆中,只有小摊贩推车售卖,从旁经过总能闻到一股诱人的枣香,但平时想吃的时候却不知道到哪里去买。这样好吃的小吃,为什么不能有固定的售卖场所,为什么不能走向全国?”王新飞说。

2019年5月,王新飞成立宝鸡御京香工贸有限公司。当年12月,第一家工厂在一片杂草丛生的土地上开建。

如何开拓市场,让传统地方小吃成为全国人欢迎的休闲食品?

开发多种口味、规格的甑糕产品,解决标准化生产难题,延伸到早点、下午茶、旅游、零食等多个消费场景;利用电商平台开展营销推广、直播带货,提高知名度;和商超、餐饮店广泛合作,让产品走到百姓身边……王新飞摸着石头过河。2022年,公司甑糕产品总产量超过7000吨。

创业期间,王新飞享受到政府部门的暖心帮扶。

宝鸡市人社部门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创业服务,鼓励和支持返乡能人创业。起步阶段,王新飞获得5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解了燃眉之急,还参加了创业培训。平日里,人社部门也通过直播带岗等渠道帮助他们招工。2022年,王新飞带着“互联网+传统甑糕新业态”项目参加由宝鸡市人社局等部门举办的创业创新大赛,获得企业创新组一等奖,之后又参加了省赛、国赛。“比赛之后,很多公司找到我们寻求合作。目前,我们正在和一家品牌营销公司洽谈,希望把‘甑礼’品牌叫得更响。”王新飞说。

创业者奋力前行、政府保驾护航,让创业梦想在“家门口”落地,也让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持续显现。

近年来,我省持续优化创业服务,组织创业专家团队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指导等专业服务,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加强返乡创业园区等载体建设,吸引农民工等群体就地就近创业。截至目前,全省建成7家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87家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21个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区。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