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30日

小农场“转”出新效益

陕西农村报记者 黄敏

去年入冬以后,地里的活少了,可57岁的拓世军还是忙得像陀螺一样歇不下来。今年春节前,黄龙县三岔镇孟家山村三农家庭农场里停满了各种各样的农用三轮车、小货车,周边农户忙着把自家的苹果、核桃存进农场的冷库,等着卖个好价钱;各地客商则从冷库里拉走苹果、核桃,销往更大的市场。一进一出,不仅果农们得利,作为农场主的拓世军也美美赚了一笔。

“去年建了这3座冷库,储存量75万公斤,周边几个村的苹果、核桃都能放得下。”忙活了一阵子,拓世军逮住空坐下来缓口气,“从2022年9月份到现在,我这里收储苹果20多万斤、核桃40多万斤。这几个月,我的手机一天到晚响个不停,订单一个接一个,库里的货都快卖空了。”

孟家山村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在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充足的光照条件滋养出许多农业产业。其中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由来已久,苹果、核桃等特色种植产业则是常做常新,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利器”。

拓世军能折腾,这在孟家山村是出了名的。这些年,从规模化种植玉米,到成立家庭农场,再到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他每一步都踩准了“点”,还在当地掀起了不小的“浪花”。

打小生活在村里,庄稼人的苦拓世军早早就“尝”了个遍。尤其是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以后,靠几亩地养活几口人,他越发觉得身上的担子重了。成家没几年,拓世军就开始折腾了。那时候,他农忙务庄稼,闲了就走村串户收粮食、卖化肥。忙活了一年又一年,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手上有了钱,拓世军又有了新想法。

“庄稼人不种地,粮食从哪来?一亩玉米收益不大,但要是大面积种植,那光景肯定不一样。”经常在外面跑,拓世军的眼界宽了,“向土地要收成,就得搞规模化。”

2008年,拓世军一口气承包了村子周边200多亩坡地,又添了几台旋耕机、播种机,开始规模化、机械化种玉米。这一“折腾”,拓世军还真弄出了名堂。那几年,200多亩玉米种得轻松,产量也高,收成好的时候,一年收入能超过80万元。腰包鼓起来了,日子更红火了,拓世军也成了十里八乡的“能人”。

2015年,拓世军的三农家庭农场挂牌成立,专门从事玉米新品种种植和果品收储,玉米种植面积也从200多亩扩大到800多亩。为了提高耕作水平,他又增加了撒肥机、玉米单粒播种机等农机具,通过政府引导、农场运作,使农场经营模式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转变,同时按照“种植大户+农户+园区”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400多户农户享受到农业现代化带来的红利。

“不管是种粮食,还是务果园,必须要有新理念,还得会用新技术、新设备,否则成不了气候。”如今,果库建成了,产业链延长了,小农场越“转”越大。可拓世军还是不知足,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再添些设备,成立技术服务队,搞土地托管……下一步咋走,他早都打算好了。

“前几年,我就想让在外工作的大儿子回来跟我一块干,娃还看不上这事。这两年,农场越来越红火,摊子也越来越大,儿子的观念也转变了,2022年开春就回来给我打下手了。”拓世军说,等忙完这一阵,他准备带着儿子到周边县转转,看几块地,学学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一步步把农场的事交到儿子手里。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