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理论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30日

坚持系统观念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曹瑜 何利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持系统观念”作为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科学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使系统观念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坚持党的领导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涉及多元主体的平衡协调和重大政策的制定落实。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集中力量办大事,进一步增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二是发挥“关键少数”的带头作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要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压实各级责任,层层抓落实。三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党员要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增强方向指引,在前瞻性思考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进行前瞻性思考,阐释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成就,为在新征程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明了前进方向。一方面,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些成就印证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进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将“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纳入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科学指引,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瞻远瞩。

注重顶层设计,在全局性谋划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一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二是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搭建起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了生态保护的相关权利和责任,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培育生态文化。促进“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鼓励科研工作者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理论研究,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撑。四是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强化生态治理,在整体性推进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的生命共同体,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在整体性推进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要尊重和顺应自然界的整体性,也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促成国家之间、地域之间以及全人类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协商合作,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一方面,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综合治理,不能单兵突进、顾此失彼,不能治水的只管治水、护林的只管护林,要促进各个要素、各个子系统、各个环节耦合协调,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另一方面,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展现了我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大国担当。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依靠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涉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攻关绿色低碳技术,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基础上先立后破、稳中求进,努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