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28日

熊自儒:扶危济困不需要理由

本报记者 陈志涛

今年52岁的熊自儒,是岚皋县农商银行的一名退休职工,从事公益事业已有22年。多年来,对于身边的困难群众,她总是不计回报地给予帮助,用善举重新点燃他们对生活的希望。

公益对熊自儒而言,是一种感恩和回馈。“在求学路上,我吃过许多苦头,一度面临辍学。正是因为有许多好心人的帮助,我才得以通过勤工俭学解决后顾之忧,最终完成学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1月15日,熊自儒向记者讲述了她的经历,“参加工作后,我就暗下决心,要把他人给我的善意与爱心传递下去。”

2001年3月26日,在岚皋县一家补鞋摊补鞋时,熊自儒发现补鞋匠老李脖子上缠着厚厚的纱布。一旦要说话,老李就不得不停下手里的活,用手紧紧捂住脖子,才能勉强发出低微的声音。

看着老李说话时浑身难受的样子,熊自儒心里一阵酸楚,连忙询问缘由。原来,老李在1990年受过一次外伤,喉气管断裂,虽经抢救保住了生命,但留下了喉气管狭窄、颈前喉气管瘘孔的后遗症。由于缺少手术费,长期以来,老李只能默默地忍受病痛。“那时候我几乎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哪个都不敢借钱给我做手术,贷款也没法办下来。”对于那段艰难的日子,老李记忆犹新。

然而,与老李仅有一面之交的熊自儒,决定替他担保申请1.5万元的贷款,并资助他1000元,为他联系医院。“扶危济困不需要理由。我既然看到了他的难处,就不能不管,不然我心里过意不去。”熊自儒回忆。

手术很成功,老李恢复良好。熊自儒又建议他把空闲的几间房子腾出来,为周边学生提供食宿服务,拓宽收入渠道。

“在小熊的帮助下,我用三年时间还清了贷款,还积攒了一点家底,重组了家庭。没有她,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真不知该怎么感谢她才好。”谈及熊自儒对自己的帮助,老李感激地说。

这是熊自儒第一次参与公益事业。此后,她给自己立了条规矩,每年拿出10%—15%的收入资助有需要的人。然而,实地走访了解孤寡老人、贫困学生、重症病人的情况后,她总是忍不住“超标”资助。

2002年3月,熊自儒在岚皋县民主镇进行贷款调查时发现,有两位孤寡老人居住在山顶,既不方便也不安全,便自掏腰包为老人盖了两间砖房。

2003年,熊自儒了解到岚皋县石门镇一个贫困家庭无力供养孩子小许,便主动接他到自己家居住了6年,直到他考上南宁大学。

2006年,得知岚皋县佐龙镇一位母亲以拾荒为生,供3个孩子上初中,熊自儒再度慷慨解囊,直到这3个孩子都考上大学。

……

22年来,熊自儒陆续拿出23万余元,资助了4个困难大学生、7个重症病人和5个困难家庭。对于资助对象,资助前她会详加了解,确认对方真有难处。等到对方渡过难关后,她通常会选择默默地关心其近况,却不愿与他们过多联系。

“我帮助他们,不图感激,不图回报,只希望他们能过得好,把善意与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如果我经常找他们,反而会让他们感到有压力,这有违我的初衷。”熊自儒表示,“钱要用在刀刃上才有意义。我只是拿出自己的一部分收入,却能为更多人带去实实在在的帮助,这很有价值。”

如今,退休后的熊自儒有了更多做公益的时间。“一年多来,我注意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许多不足,许多留守老人教不了、管不住。为此,我专门考取了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希望今后能为改善家乡留守儿童教育奉献一份力量。”熊自儒满怀期待地说。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