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组团”走出科技帮扶新路子
柞水县木耳示范基地的木耳大棚。
帮扶团成员在天麻种植大棚里查看天麻栽培情况。
©摄图网
本报记者 张梅文/图
科技部帮扶团柞水县执行团(以下简称帮扶团)通过“组团式”帮扶,闯出了一条科技帮扶的新路子,帮助商洛市柞水县食用菌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2022年,商洛全县新建木耳大棚559个、地栽基地80处700余亩,共有木耳大棚2519个、木耳专业村65个、大棚木耳生产基地80个;新引进木耳龙头企业3家,发展木耳初加工企业7家、深加工企业6家、销售企业8家……
■ 下好创新“先手棋”
今年8月,“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乡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重点专项“黑木耳等食用菌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正式启动。这是陕西省首次与科技部联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项目负责人、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峻志介绍,项目将围绕秦巴山区黑木耳等特色食用菌产业,开发本土化良种资源体系和高效、绿色、智能化先进培植技术以及深加工技术,建立食用菌全产业链创新技术模式并进行应用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省联动项目是帮扶团发挥“四级联动”机制、下好创新“先手棋”的一个典型。长期以来,科技部与陕西省、商洛市科技部门建立了定期沟通机制,共同选派优秀科技干部组成帮扶团,建立了“共同谋划、共同设计、共同推进、共同支持”的组织模式,联动协同开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创新型县等任务的设计、部署与实施。
在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省联动项目的同时,帮扶团还参与策划实施了中央引导地方专项资金项目、陕西省“两链”融合项目、商洛健康医药产业陕西省厅市联动重点项目等,保证了国家科技政策与地方科技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合力。
创新发展,规划先行。
在“四级联动”机制框架下,帮扶团建立了“两链”融合的管理机制,紧紧围绕县域主体产业全产业链,设计部署创新链。在帮扶团的主导下,柞水县制定了《“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围绕以木耳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部署了菌种选育与保藏、食用菌种植技术研发与示范、木耳初加工和深加工产品研发等项目;围绕中药材为代表的林下经济产业,部署了种苗选育技术、中药材溯源体系建设、新型中药材种植技术、中药材成分提取及衍生产品研发等项目。
2022年,全县栽植木耳约1亿袋,带动4860户木耳种植户户均增收1.5万元;发展香菇、平菇、滑子菇、羊肚菌等食用菌530万袋,年总产值达到3.3亿元。
■ 壮大帮扶人才队伍
帮扶团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同以“蘑菇院士”李玉为首的柞水木耳产业创新发展科技助力团保持常态化的合作研究。2022年,帮扶团完成保种和新引进木耳菌种11株,指导柞水县成功试种黑袋富硒木耳等新品种,推广了珍稀食用菌错季节种植技术。
在各类科技人才的带动下,柞水县食用菌产业取得多项技术突破:新品种姬松茸研发试种成功,填补了商洛市姬松茸种植空白;摸索出一套解决冬闲木耳大棚闲置问题的方法,有效实现了提质增效和种植户增收;与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发团队联合开发的坡地农田巡检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获得成功,在智慧农业发展中又迈出了一步……
长期以来,帮扶团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人才、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打造战略咨询专家团队。帮扶团聘请国家重点高校和研究院所高水平专家10名,成立了“科技助力柞水可持续发展咨询专家组”,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建议、科研攻关、技术指导、资源配置等,推动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培养了一支以科技特派员为核心力量、“三区”人才等为重要补充的科技服务队伍。帮扶团发挥科技部选派的10名科技特派员的力量,重点在木耳、果蔬种植与加工技术引进、企业对接、联合研发等方面开展前瞻性合作,提高科技储备能力。
实现县域科技特派员全覆盖。帮扶团从柞水县的学校、农技推广单位、企业等选出法人科技特派员21家、自然人科技特派员107人,引进“三区”人才19名,采用“一人一村(企)”的模式将他们下派到乡村和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实现了行政村和科技型企业特派员全覆盖。
与此同时,帮扶团倾力打造本地人才队伍,常态化针对全县科技管理干部、企业科技研发人员、各级科技特派员开展培训。“这些培训活动,不仅为柞水县本地培养了‘土专家’,还辐射带动了整个商洛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起到了更深层次的扶志扶智效果。”柞水县副县长、帮扶团团长吴根表示。
■ 统筹资源 “靶式”帮扶
2022年,柞水县在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建立了“柞水飞地孵化器”,陕西盘龙制药集团、柞水中药资源分析实验室等成功入驻,科技资源统筹中心中药材溯源体系等成功应用。
中药材溯源体系、中药资源分析系统等数字化农业技术的成功应用,离不开帮扶团的精准帮扶。
帮扶团以服务当地产业为目标,以实际需求为带动,以国内研发机构为技术供给,围绕实施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强链,开展全链条设计,引进国内其他地区的科技资源与人才,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与转移示范,构建了“项目集成引领、基地带动示范、特派员推广指导、外脑助力提升”的“靶式”帮扶网络。
科技资源是“靶式”帮扶网络的核心。“我们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省中医药大学等高校,以及江苏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地方资源优势与高校人才、科技优势相结合,在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难题攻关、资源共享、产学研联合体共建,以及人才培养、引进和交流等多个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吴根介绍。
在此基础上,帮扶团联系省外龙头企业、研发机构与柞水县开展技术转化、市场培育、品牌建设等活动,形成了以帮扶柞水县为目标、以西安城市圈为中心、以其他省市为汇集区的帮扶网络系统。
开放合作、链条推进、协同攻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两年间,柞水县承担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中央引导地方专项资金项目10项、省市项目28项,落实项目经费2944.13万元,汇聚县内企业及合作社26家、省内外科研机构12家;联合建设技术转移转化中心1个、木耳质量检验检测中心1个、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1个,实现了通过项目集成县内外科技资源的目标。
“帮扶团将继续发挥‘四级联动’机制,持续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强化科技人才支撑能力建设,加大科技产业融合,增强科技成果在当地的转化能力,因地制宜助推产业升级,盘活县域科技资源,引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吴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