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深度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27日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3年6月,半坡遗址大厅前落成一座雕像。他是谁?为什么会出现在闻名遐迩的西安半坡博物馆?他与半坡遗址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
半坡门前的雕像
——追忆中国考古终身成就奖得主石兴邦

二○一三年,石兴邦在他的雕像前(资料照片)。本报记者 郭青摄

2006年,石兴邦察看半坡遗址新的发掘成果(资料照片)。

半坡遗址发掘场景(资料照片)。

建设中的西安半坡博物馆(资料照片)。

如今的西安半坡博物馆。本报记者 郭青摄

本报记者 郭青 见习记者 李静茹

雕像落成的时候,石兴邦老人已经90岁了,距离他发现半坡遗址已经过去了60年。

石兴邦是中国史前考古的重要开创人,中国考古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在西安半坡村进行田野实习时,用一双慧眼、一柄手铲,发现和发掘了举世震惊的“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揭开了一段中华史前文明的秘密,展示出了人类6000年前的生活图景。

2022年10月21日16时45分,石兴邦在西安逝世,享年100岁。

■ 半坡遗址的发现

“1953年,我带领一支考古队回到陕西搞发掘。那时候,我已经和陕西当地合作了些课题,觉得陕西要做的东西太丰富了。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和当地的吴懿祚沿着浐河灞河考察,发现西安东郊电厂的基建区有许多‘上三代’的建筑遗址和墓葬。这是以前考古工作者一直没能认真注意过的遗址。”在关中牛编著的《叩访远古的村庄——石兴邦口述考古》中,详细记录着石兴邦关于半坡遗址第一次被发现的过程。

半坡遗址被发掘的那天中午,石兴邦腿困脚乏地走了不少路,就找了个土坎坐下来,无意中发现河对面地势比较低的那个土梁有一道很整齐的断崖。

按照考古者的职业习惯,这些被河水冲刷出来的层次比较鲜明的断崖,是他们最愿意查看的地物。一是这类断层不需要动手就很完美地展示了地层,二是此类断层纵深很好,土层堆积一目了然。到了近前,经仔细观察,他立即判定这个断崖的横切面应该是人为取土挖下的,不是自然形成的。

那个时候,无论垫地基,还是生产队垫牲口圈,村民都会在村庄周围的高地下边取土。而这种人为动土遗留的土茬,要比那些自然冲刷的更容易保留一些土层信息。他仔细一看,那个取过土的断茬上边已经露出很多东西,崖底也散落着一些碎陶片。

他静下心来,攀到高一点的地方用镐头打了打,发现土层里遗留着不少器物陶片,还有明显不是被河水冲刷形成堆积的小石片,一层一层的,十分丰富。也就是这个时候,他也是很随意地拿起一个陶片打量了一下——就这一块陶片,就这一次的打量,让半坡这个原本毫不起眼的小地方,和一个伟大的考古发现联系在了一起。

“当时,我手里拿着那一小块显然是古人精心打磨过的陶制片状物,抑或就是他们曾经使用过的‘生活工具’呢。当时我那个心跳得都快不行了,好像亲眼看见了这块土地的先民们就在周围那些依然长着蔬菜的地里劳动着……”《叩访远古的村庄——石兴邦口述考古》中记录了石兴邦当时的表述。回去以后,石兴邦立即将这个情况写成报告交给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半坡真正的发掘,是第二年的事情。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对大家说:“石兴邦在西安‘半坡’东边那个建电厂的地方已经发掘过一个遗址,还发现周边不远处断崖有先民生活过的地质迹象,他个人有个大胆想法,在那儿一定能发现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

那个时候,石兴邦极力劝说大家把实习地点选在陕西,他冥冥中觉得半坡村那块地方,肯定有不少好东西需要去探清楚。究竟能搞出多大的动静,那时他心里虽然没底,却敢肯定不会劳而无功。最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决定将这次培训实习地址放在陕西。

谁也没有料到,这次实习发掘开展没几天,居然揭开了一个人类6000年前的实地生活场景,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发掘出的古人类完整的史前居住遗迹。

在发掘史前遗址方面,当时并没有经验可借鉴。经过反复考虑,石兴邦团队认为只有采用全方位探测,大面积揭露,并以层位、层次向下发掘,所有迹象出现时均保留不动,以待全范围揭开后,再做观察分析,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第二步的发掘计划和方法。

正是采用了这种超常“大胆”的方法,最终才发掘出一座保存完整的倒塌的圆形房子和一座大长方形房子的残损遗迹,以及其他房屋建筑遗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裴文中说: “用‘半坡’这个方法发掘遗址好,过去打探沟把整体房屋都像‘切切糕’那样切掉了,石兴邦这次做得不错。”

后来,随着儿童墓葬陆续出土,“陕西半坡”一下子成为世界瞩目的窗口。“这是中国新石器考古第一次发现这么丰富的资料。通过考古推进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并非从书本到书本,亦非简单搬运过来洋理论,而是现代人拿着手铲和毛刷一点点揭示出远古人类生活的场景。”石兴邦生前曾这样说过。

半坡遗址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推进了仰韶文化本身的研究,也为中国新石器考古研究建立了一个重要的模式,成为中国全景式聚落考古的重要开端。

■ 一个甲子的回眸

2013年6月28日,石兴邦先生雕像在西安半坡博物馆落成,当年主持发掘半坡遗址的石兴邦故地重游,亲眼见证了自己雕像的落成,这时候,距离发掘半坡遗址已经过去60载。

1958年4月1日,西安半坡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成为中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

“半坡”二字具有丰富的内涵,既代表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种史前考古学文化类型,也代表了一座博物馆。半坡遗址发现于1953年春季,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4年至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达1万平方米。半坡遗址揭示了6000多年前的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文化艺术等丰富的内涵,并由此确立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建立得益于陈毅的大力支持。1956年3月1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参观了半坡遗址后,电告国务院拨款30万元用于建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位于西安东郊浐河东岸,占地面积107.4亩。馆藏各类文物1.8万余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4000多件,化石标本300余件,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和动物骨骼标本若干。人面鱼纹盆是半坡遗址出土文物中最为宝贵的文物,属国家一级文物。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创意灵感就来源于它。

郭沫若一直情系西安半坡博物馆,多次参观博物馆。1989年,西安半坡博物馆修建了仿原始社会房屋棚架造型的迎宾大门,门顶部嵌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人面鱼纹图案的铜制图徽,其下便是郭沫若题书的“西安半坡博物馆”。

1961年,半坡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被中宣部确定为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5月,西安半坡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半坡遗址和西安半坡博物馆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和博物馆学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依托遗址而建是西安半坡博物馆的最大特点。半坡遗址是我国史前考古学史上第一次大面积发掘的史前聚落遗址,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发掘工作中除发现了一批重要的遗迹、遗物外,还为我国考古界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考古学家。

建馆以来,西安半坡博物馆通过多渠道、多方法不断探索土遗址保护的有效方法。西安半坡博物馆除有遗址类博物馆所特有的遗址陈列和出土文物陈列,还加强与其他博物馆合作,举办内容丰富的临时展览。原创展览“远古回声——半坡遗址和半坡文化展”已先后在国内20余座博物馆展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新近调整的半坡遗址出土文物陈列,运用了电子虚拟和幻影成像等现代化声光电的科技手段,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地再现了半坡先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新增设的半景画展厅,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河流和田野之上运用声光电技术逼真地模拟了电闪雷鸣、日月星辰,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半坡先民的生活、劳作场面。

■ 一份丰厚的人生答卷

“多年前,先生荣获‘中国考古终身成就奖’,由于年事已高和身体原因,先生当天未能到场,我代先生领奖。21日惊闻先生逝世,往日的点点滴滴重现在我脑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感慨。

2018年10月,在成都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95岁的考古大家石兴邦获得终身成就奖。颁奖词这样写——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期间,石兴邦先生主要负责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关中地区考古调查等田野考古工作,同时还参加了《中国史稿》第一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的编写工作,后来又主持了山西沁水下川和陕西临潼白家村两处重要遗址的发掘。在陕西工作期间,他重点发掘了秦咸阳、凤翔和周原等周秦遗址和李家村、下孟村等原始文化遗存,建立了铜川耀州窑、汉阴、绥德等数十个工作站,开展了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的发掘研究、秦始皇陵的勘探研究等工作,完善了全省的考古体制,培养了一大批高级研究人员。

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撰文《半坡的高度》,文中这样表述:“众所周知,石先生一生倾注心力最多的是中国史前考古研究,他对史前史及方法论、中国新石器文化体系、史前环境与生业形态考古、史前信仰与传说考古、中国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考古研究都有独到的见解。20世纪50年代,30岁的石兴邦先生通过半坡遗址发掘的历练,创立了‘半坡考古范式’,很快成长为中国一流的田野考古学者。”

当年三十而立从半坡遗址走出,经过一个甲子的攀登,他可以站在高处俯瞰中国的考古事业,若有可能,他还会为中国史前考古作出新的谋划。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在考古学大会终身成就奖的评选中说,多年来,石兴邦先生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文化体系”,大力拓展学科的思维空间和课题视野,为中国考古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石兴邦先生的学术人生,由半坡出发,跨进史前时代,对中国史前文化整体框架和中国文明形成的研究,提出独到的解构理论,深刻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和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卓越贡献。

结束半坡遗址的发掘工作后,石兴邦开始了山西沁水下川遗址的发掘,这也成为他考古生涯中又一座里程碑。1979年,中国社科院指派石兴邦代表国家文物局专门来陕西指导秦俑填埋、清理和后续发掘的工作。用了8个月时间,发掘面积达2000平方米。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李岗回忆起石兴邦对秦始皇陵作出的贡献时说:“先生不仅为中国史前考古作出巨大贡献,也对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的发掘研究倾注了心血,曾担任兵马俑坑第二次发掘负责人,推动了秦陵考古及保护事业的发展。”

“少说空话、多干实事”是石兴邦的口头禅。1987年2月开始,石兴邦带领考古队对法门寺宝塔的塔基和外围进行发掘清理。法门寺地宫的发掘,是我国唐代考古的重大发现。

2022年10月21日,石兴邦的生命定格在这个日子。陕西省文物局对石兴邦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石兴邦先生是新中国考古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他1923年出生于陕西省耀州区,194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后在浙江大学人类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50年师从夏鼐先生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54年主持半坡遗址发掘,创立“半坡考古范式”,开创了国内全景式聚落考古的先河;催生中国第一个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石兴邦先生是中国史前考古的重要开创人。先生一生致力中华文明的探索,专注于史前考古研究,从半坡到下川,再到白家村、李家村、下孟村,问道田野、务本求真、著书立说,用几十年的坚守,续写了中华文明的新篇章,向我们揭示出了史前文明的秘密和未知细节。在史前史及方法论、中国新石器文化体系、史前环境与生业形态考古、史前信仰与传说考古、中国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考古研究中建树丰厚,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科的发展。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