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甘甜 秦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1%和9.9%;5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紧密型医共体让群众享受到优质可及的医疗资源,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十年来,陕西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不断加强,三秦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传递出的“民生温度”让陕西代表心潮澎湃。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成为代表们关注的重点和热议的话题。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事关每一个学生家庭的切身利益。”党的二十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说,“西安交大2022届毕业生近1万人。我们大力开拓就业岗位,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2022届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
2012年至2021年,陕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9.5万人增长到33.3万人,增长12.9%。2021年,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去向落实率达86.98%,65.66%的毕业生在陕就业。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卢建军说,“高校要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卢建军表示,西安交大坚持立德树人,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教育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贯穿招生培养全过程,实施大类招生和通专融合培养,建立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同时,深入实施学生就业“五个引领计划”,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99%以上,60%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和国家重点行业领域、关键岗位工作。
“今后,我们将发挥培养基础学科人才主力军作用,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进一步推动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卢建军说。
让群众安居乐业更幸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不断从环境和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提升改善乡村和城镇居住条件。
“我们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作为实施民生工程,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多渠道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党的二十大代表、安康市委书记武文罡说,近年来,安康全市累计开工建设公(廉)租房325个项目5.03万套,建设限价商品房120个项目3.29万套,发放租赁补贴3.6万户,在保障房小区创建省、市级“和谐社区 幸福家园”示范小区36个,城镇低保家庭住房困难户实现应保尽保。
易地搬迁让群众安居乐业。过去十年,安康市累计建设易地搬迁安置区1364个,搬迁群众26.84万户、94.1万人。2021年,该市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获国务院督查激励通报表彰。
“搬得出是基础,稳得住是保障,能致富是关键。”武文罡表示,“我们始终把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牢牢抓在手上,突出办好群众最需要、最关心的三件事:一是兴产业,大力发展茶叶、魔芋、核桃等产业,在安置区配套建成现代农业园区近900个;二是促就业,招引发展毛绒玩具、电子线束、服饰织袜等产业,在搬迁社区兴办新社区工厂1000余家、吸纳就业3.4万人;三是优物业,全面加强搬迁群众出行、上学、就医等生活服务保障。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搬迁群众收入变化等动态监测,加快发展特色富民产业,推动新社区工厂转型升级,持续优化社区公共服务,让搬迁群众致富有产业、就业有岗位、生活有品质。”
不断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积极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医疗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难题,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满意度。全省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年均增长18%,累计建成卫生健康机构3.5万个、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1.7万个。
“如今,我们佳县的医疗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党的二十大代表、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路生梅说,“一路见证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高,我感到很荣幸。”
1968年,北京姑娘路生梅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榆林市佳县。作为当时榆林地区唯一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路生梅致力于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创办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创建爱婴医院。现在,路生梅虽然退休了,她仍然选择每周一、三、五在佳县为患者义诊。
“随着公共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疗保障水平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路生梅说,“作为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更没有退休年龄。只要群众需要,我会继续在佳县干下去,争取做到生命不息、服务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