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八月二十六日,交大一附院的医护人员正在进行线上诊疗。
本报记者 张家祯文/图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行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互联网医疗平台上问诊就医。互联网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让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医生的帮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截至2021年底,全国互联网医院已达1700多家。
为了密织互联网诊疗这张网,近年来,监管政策陆续落地。从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对医疗机构在线开展复诊作出明确规定,到今年公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保证“隔空”诊疗流程透明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
我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出台相关文件进一步加强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推动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在远程医疗等场景中的应用;加强互联网医疗服务规范管理,坚守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底线,促进互联网诊疗健康发展。
█ 优质医疗服务到身边
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凭借互联网技术的东风,“互联网+医疗健康”推动医疗卫生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重构医疗机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和幸福感。为了这个目标,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就医流程的优化上做足了功课。
通过西安交大一附院互联网医院,患者在手机上便可享受预约挂号、视频问诊、健康档案查询、药品配送到家及在线随访等多种医疗和扩展服务。全互联网化的就医流程,大大节约了线下就医的时间成本和交通住宿费用。
此前,交大一附院医务部分级诊疗办公室任桂英接到了汉中市三二〇一医院的紧急远程会诊申请。54岁的患者李某,因大量饮用药酒,被诊断为急性酒精中毒,并被怀疑为药物中毒,且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吸入性肺炎。
李某病情发展迅速,情况十分紧急。任桂英紧急响应,确定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刘昱进行远程会诊。针对患者存在的重症肺炎、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的诊断,刘昱给出了详细的治疗建议。按照刘昱的指导方案,患者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互联网+诊疗’提高了县级医院急危重症处理能力,减少人员跨区域流动,为患者提供了高效率的诊疗服务,提升了当地医院、患者及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任桂英说。
在交大一附院,每天都有大量患者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享受便捷的医疗服务。利用“互联网+诊疗”服务,交大一附院多次为基层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医疗救助服务,将优质医疗资源通过线上下沉。
2018年6月初上线“智慧好医院”APP以来,西安交大一附院在降本增效的同时,提升了医疗服务供给量。2020年,西安交大一附院互联网医院上线陕西省医保个人账户在线支付功能,极大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同年,西安交大一附院互联网医院甘南分院上线,突破区域限制,为甘南患者提供了便捷的均质化医疗服务。2022年1月,西安交大一附院互联网医院微信小程序上线,为患者带来了更便捷、更省事的就医体验。
█ 探索多种诊疗方式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加护理服务供给,2022年4月,陕西省人民医院“互联网+护理服务”业务开通,受到了广大患者和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业务开通后的首单项目为腹膜透析换管及出口处护理。患者是一位80多岁的患慢性肾衰竭的老人,长期进行居家腹膜透析治疗。近期患者腹透外接短管到期更换成了难题。患者高龄、免疫力低下且行动不便,到医院就诊需要家属全程陪同,救护车往返接送,上下楼需要轮椅辅助,不仅耗时耗力,还会增加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在得知医院开通了“互联网+护理服务”后,患者家属第一时间在线上预约。腹膜透析专科护士鲁艳博通过线上平台接单后,到达患者家中,20分钟就完成了腹透外接短管的更换和护理,并为患者做了详细的饮食、运动及腹透居家治疗的健康指导。患者及家属非常感激,对护士上门服务给予高度赞扬,认为该项业务真正为慢性病患者解决了居家照护不专业、奔波医院耗时费力的难题。
“近期,服务项目已全部上线。医院可根据群众需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专业化的上门护理服务。”鲁艳博告诉记者。
据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主要是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主,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护理服务。陕西省人民医院“互联网+护理服务”共上线项目47项,包括管道维护、皮肤护理、母婴护理、基础护理、标本采集、糖尿病护理、中医护理、康复护理和健康指导9大类,重点为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完成现场首诊的特殊患者,如高龄或失能老年人、慢病患者、康复期患者、母婴等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慢病管理、康复护理、专项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服务,着力解决患者因身体条件受限行动不便、普通照护者不够专业所带来的就医难题。此外,该项服务为患者和护士提供商业保险,保障护患双方权益,全程客服咨询并指导预约,服务记录留痕。陕西省人民医院“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展以来,已连续为多名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提供高效、专业的上门护理服务,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 保证诊治质量是关键
“隔空”诊疗并不适合所有患者。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是较长时间以来互联网诊疗的服务定位。不过,对于何为复诊,此前业内缺少具体标准,导致出现一些监管真空。
今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制定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针对互联网诊疗中处方审核、隐私保护、诊疗质控等社会关注点做出了相关监管规定。
此次公布的细则要求,患者就诊时应当提供具有明确诊断的病历资料,如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出院小结、诊断证明等,由接诊医师留存相关资料,并判断是否符合复诊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秋霖认为,针对患者应提供哪些确诊材料、谁来判断是否符合复诊条件等,细则都有了明确规定,这样更具可操作性。
细则同时要求,当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本次就诊经医师判断为首诊或存在其他不适宜互联网诊疗的情况时,接诊医师应当立即终止互联网诊疗活动,并引导患者到实体医疗机构就诊。
此前,部分互联网医疗平台先选购药品,再因药配方,甚至由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处方的操作,多次被曝光。此次公布的细则规定,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处方药应当凭医师处方销售、调剂和使用。严禁在处方开具前,向患者提供药品。细则还规定,医师接诊前需进行实名认证,确保由本人提供诊疗服务。
一方面是加强处方监管,一方面是探索更便利的线上复诊续方。西安交大二附院医生在线上接到患者的问诊请求后,第一时间进行了回复,详细了解了患者之前的病史、检查结果和用药情况后,在线开具了处方。几分钟后,药师便完成了在线审方,药物开具成功。随后互联网医疗平台药品配送方将药品送至患者手中,患者通常当天便可在家收到药品。
对线上诊疗的质量监管是否与线下诊疗相一致?此次公布的细则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要求以实体医疗机构为依托,将互联网诊疗纳入整体医疗服务监管体系。根据细则,互联网诊疗行为的过程及结果都必须被完整记录,病历、处方等关键信息的流转应可追溯,以确保互联网诊疗全过程都在法规的监控和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