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八月十一日,二〇二二年陕西省轮滑球公开赛在西安举行。图为比赛现场。
8月14日,卢轩国球俱乐部球员、西安女孩张瑞倩参加暑假乒乓球比赛。
8月14日,“我参与·我健康”西安市首届社区运动会浐灞生态区分区赛广场舞比赛现场。
本报记者 毛毛文/图
西安市青少年在省运会上斩获444枚金牌,创造历史;
234块社会足球场遍布城市角落,近万名少年儿童参与暑期足球培训;
全市社区运动会如火如荼,全运会场馆向公众开放;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幸福林带全民健身长廊、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雁塔南广场、环城公园等地,到处都有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身影……
8月2日,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体育科学研究所和人民网发布《2022国民健身趋势报告》,西安成功入围全国十大运动活力城市。
打造“国际赛事名城”
8月6日,经过两个月的激战,西安市20个区、县、开发区的40支队伍共有160名选手获得了参加西安市社区乒乓球总决赛的机会。
来自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长兴南路社区的居民李博说:“这次比赛为像我一样的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了经验交流、切磋球技的平台,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增进了和球友的感情。希望社区运动会以后多举办,让大家收获更多快乐。”
长安区委组织部部务委员辛田虎介绍,西安市首届社区运动会启动以来,长安区有20余万人次参与赛事,位居全市第一;区、街道、社区三级比赛已累计开展1500余场次。社区运动会已成为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组织群众的连心桥。
举办社区运动会是回应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的重要举措,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让城市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具有重要意义。6月以来,由西安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体育局、市民政局主办的西安首届社区运动会引起广泛关注,社区运动会覆盖全市1323个社区近1000万人。炎炎夏日,丝毫没有影响西安群众广泛参与社区运动会的积极性。
近年来,西安市持续开展“一区县一体育品牌”创建活动,以社区运动会、全民健身大会、“舞动长安”健身技能大赛为代表的品牌赛事深受群众喜爱,莲湖区武林大会、雁塔区门球大赛、未央区千人千场乒羽比赛、长安区女子马拉松赛等区县品牌赛事群众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广泛。在此基础上,西安市围绕构建“国际赛事名城”,打造了西安国际马拉松赛、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中国跆拳道公开赛等一系列精品体育赛事,相继承办了世界篮球峰会、中国跆拳道公开赛、三人篮球世界杯、国际健美健身大赛、世界女子国际象棋大师巅峰赛等系列国际赛事,“国际赛事名城”建设成效显著,赛事活动供给愈发丰富。
“15分钟健身圈”覆盖城乡
在8月8日第14个“全民健身日”来临之际,西安市统计局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245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9.9%的受访市民每周运动3次及以上,其中每周运动5次及以上的市民占比20.4%。
西安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不断升温,与成功举办十四运会密切相关。通过举办十四运会,西安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迅猛,建设体育强市的目标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西安市抢抓承办十四运会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全民健身惠民工程,建设全民健身示范社区,健全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西安市将全民健身事业作为关乎人民幸福的重要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统筹谋划、全力推进。全市社区全民健身路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社会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群众健身房、全民健身园区等群众身边的各类体育场地总量超过1万个,实现全市社区、行政村全覆盖;先后建成34个体育园区、10余个智慧型健身园区,基本实现开放型公园全覆盖,“15分钟健身圈”建设成效显著。
西安市体育局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推进全市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建成“西安体育大管家”智慧平台;每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近600项(次);建成34个国民体质监测站点、234块社会足球场,发展了200多个体育社会团体、1900余个体育晨晚练点,近3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帮助群众开展科学健身。
场馆释放“后全运”效能
8月13日,西安市首届社区运动会三人制篮球总决赛在西安奥体中心体育馆上演巅峰对决。参赛选手挥汗如雨,观众喝彩此起彼伏,曾经的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场地成为民间篮球高手一展身手的最佳舞台。见证了全红婵、林珊、汪顺、张雨霏等著名运动员走上全运会冠军领奖台的西安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也变身为群众游泳健身纳凉的好去处。
“举办西安市首届社区运动会三人制篮球赛总决赛,是西安国际港务区继第十四届全运会后,首次在西安奥体中心承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很高兴能邀请来自全市的篮球高手在此一展风采,并让他们享受优质的场馆条件。”西安国际港务区组织人事部主管张静说。
“每逢周末,来西安奥体中心游泳馆健身的市民都会超过2000人次。”西安奥体中心大众健身部负责人袁坚介绍,为加快推进十四运会场馆赛后利用,持续发挥综合效益,自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落幕之后,西安国际港务区就开始布局并行动起来,把场馆设施适用性改造的发力点放在了便民、利民、高效、合理上,将泳池分为2米深水区和1.2米浅水区,水温也从赛时的相对较低调整为28摄氏度左右,并严格按标准配备了救生员,为广大市民营造安全、洁净、舒适的运动环境。
自今年夏天西安奥体中心场馆设施陆续向公众开放以来,拥有1片国际标准足球场、2片七人制足球场、3片五人制足球场的大众健身足球场,铺设了专业篮球木地板的室内篮球场,位于游泳馆内训练大厅二楼、由25片羽毛球场地组成的羽毛球馆,都吸引着无数运动达人来此打卡。
开放体育场馆,助力全民健身,让人民群众更好享受全运会成果。今年6月,西安市印发《西安市十四运会场馆赛后运营管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出台,就是为了使十四运会场馆能在赛后尽可能满足市民健身需求,实现场馆建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惠之于民,其作用已经逐步显现。
据介绍,在《意见》出台前的2021年,西安市相关部门就组织开展了居民体育消费调查工作,完成了全市3000余份居民体育消费问卷采集,推动全市十四运会场馆赛后运营管理。西安市按照“赛后利用一馆一策”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发场馆资源,让体育场馆释放出“后全运”时期新效能。
探索体教融合新路子
8月12日凌晨,出征省十七运会并取得佳绩的西安市体育代表团凯旋。西安市1500多名青少年参加了本届省运会28个竞赛大项,摘得444枚金牌、213.5枚银牌、217枚铜牌,列省运会奖牌榜榜首,创造了西安市参加省运会的历史最佳战绩。
省运会上,西安市青少年在努力拼搏、奋勇争先的同时,不忘学业,在比赛之余做暑假作业的认真劲让人赞叹。西安高新一中“学霸”王婉菲获得省十七运会青少年组女子乙组跳高冠军;西安市第26中学太乙分校的16名学生代表西安市参加省运会举重项目,收获了5金2银1铜的优异成绩;西安市昆仑幼儿园有5名孩子被选进西安市体操队,在省运会上取得3金1银2铜的好成绩……以教为本、体教融合,西安市在培养体育竞技后备人才方面结出硕果。
近年来,西安市体育部门联合教育部门,不断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抓手,积极探索体教融合新路子。体育部门主动作为,充分发挥体育专业优势,与教育部门共同发力,积极创办有区域特色的体育传统学校,加强特色体育项目的培育和引导,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不断发现、输送体育人才。
西安市遵循“资源共用、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原则,不断加大对体育传统学校的支持力度,创新体育传统学校共建路径,积极拓展更多学校、更多项目纳入体育传统学校序列。截至目前,西安市建成1个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个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48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78所市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广泛开展田径、游泳、篮球、足球等29个运动项目。
西安市还充分发挥中小学校生源、场地和体育部门专业教练员的资源优势,结合运动项目特点,在全市开展市队校办模式。目前,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举重、射箭、游泳、羽毛球、棒垒球等10个竞技项目运动队与上百所学校开展合作,共同建立项目运动队,开展青少年专业训练。
西安市有省级注册运动员5899名、市级注册运动员20667名。参加省十七运会赛事的1514名运动员中,有1258名运动员来自506所中小学校,占参赛总人数的83.1%。今年上半年,西安市又创建了18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创建了8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未央区等10所区县少儿体校核发了46万元的训练扶持资金,进一步推动各区县青少年体育训练活动的开展。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到“健康西安”“体育强市”建设目标的实现。未来,西安市将建设500所体育传统项目特色学校,创建一批国家级示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加强体校与普通中小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横向衔接,探索建立“体校+名校”“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培养模式;鼓励依托学校创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优化“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项目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