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25日
与大熊猫的300多次相遇

本报记者 李羽佳

何祥博的小腿上,又“挂彩”了。

幸运的是,在连续跟踪8天后,他用相机记录下了大熊猫的交配过程。

5月9日,虽然已过去一个多月,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何祥博小腿上的淤青依然明显。“大熊猫是独居动物,只有到春天交配季节才聚集活动。详细记录它们的交配地点、交配行为等关键信息,有助于我们研究该区域大熊猫的种群动态、消长变化。”何祥博说,错过这段时间,就得等到明年此时。

对常人来说,林子里的路只一条:不算宽敞的小道,但还平坦,也没有乱石。对何祥博来说,这里的路有千万条:在林间找空隙穿行,每走一次都是新路。稍不留神,横倒在地的竹子或树杈就绊住了腿,磕青、流血是常有的事。

在旬阳市农村山区长大的何祥博,对大山再熟悉不过。1997年中专毕业后,想看看外面世界的他,选择离家到佛坪县。“报到那天,我先从家坐四五个小时火车到洋县,再倒班车到佛坪县,到的时候已是晚上9点多。”眼前黑乎乎一片,何祥博的心一下子凉了。

从何祥博所在的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潭子保护站步行到县城需两个多小时。远离亲人,交通不便,和外界唯一的联系就是1台手摇电台。292平方公里的保护区何其大,20岁的何祥博要学的第一课就是适应孤单和寂寞。

而这些还并不是最难的。出乎何祥博意料的是,作为一名大熊猫巡护员,每一次的巡护之路都堪比探险。

1998年,何祥博第一次参加野生动物普查。保护区大白河片区,山崖陡峭,他和同伴手抓着凸起的石块、脚踩着栈道被毁后留下的石洞,小步向前挪行。突然,他脚下一滑,跌入河谷。4月的山间,雪还没有完全融化,周身浸入水中,寒意像针扎一般直抵骨头。

“不走了!”挣扎着爬上岸,出发前还无比兴奋的何祥博打起了退堂鼓。

“现在退回去,还得耳朵擦着山石原路返回。前面就是平路了,再坚持一下。”同伴劝他。

“大熊猫粪便!还冒着热气呢!”没走一会儿,同伴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突然高声惊呼起来。

何祥博激动地飞奔过去,趴在地上,抓起粪便。“还有竹子的清香味呢!”说着,何祥博像端详稀世珍宝一样,目不转睛观察着。

一一记录完粪便量、干湿度等数据,何祥博小心翼翼地捡起剩余粪便,收进专用收集袋,装进背包。虽然背包里还放着干粮,但他毫不介意。

竹节上的咬痕、地上的粪便、竹子上的毛发……何祥博兴致勃勃地走在队伍最前面,猫着腰,眼睛瞪得溜圆,不放过一丝一毫大熊猫留下的痕迹。

一路收获,一路喜悦。“快看!”只见十几米开外,一只圆墩墩、毛乎乎的大熊猫,正靠在树上,怡然自得地享受着鲜嫩的竹笋。

“太可爱了。”这一幕,何祥博已在脑中预想过无数次。

一见倾心。何祥博定住脚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这位憨态可掬的“梦中情人”。“那一刻,我感觉到了幸福。”他决心,用一生研究、保护大熊猫。

青发守青山。工作25年间,何祥博用脚步丈量了2.4万公里山路,也和大熊猫有过300余次幸福的相遇。

他见过大熊猫的可人——安静地趴在石头上,圆圆的脑袋毛茸茸的,深深地凝望着远方。

他见过大熊猫的深情——在树下痴痴守望9夜10天,情到深处的公熊猫对母熊猫紧追不舍、陪伴左右,为情所动的母熊猫主动下树,它们热情“相拥”。

他见过大熊猫的机敏——无论白天黑夜,都能靠嗅觉找寻到最鲜嫩的竹子。

大熊猫的一举一动、保护区里的一草一木,何祥博都心向往之。很多疑问在山里找不到答案,他就请教来保护区从事科研的专家,自学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内容,并先后拿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专业本科文凭和清华大学环境工程领域硕士学位。

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支撑,硕士毕业后的何祥博本可以在北京重新择业,但他放弃了。他说:“我是秦岭山里长大的孩子,我的根在这儿。这里有我挚爱的大熊猫保护事业。”

从保护站到局机关的岗位调动,长年行走潮湿林间患上的风湿和胃病,这些都没能影响何祥博扎根大山保护大熊猫的热情。每年,他还抽出近2个月时间深入林间,带领一批批新入职的年轻人做科研。一直深耕大熊猫保护事业的他,在2021年当选“中国好人”。

秦岭是我国大熊猫重要的栖息地。1974年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时,秦岭大熊猫有109只,到2015年全国第四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时,秦岭大熊猫已达347只,仅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就有67只。

2021年底,一项持续3年的研究拉开大幕。为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影响,何祥博和清华大学团队合作,对大熊猫主食竹——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进行主动和被动增温实验,对比分析增温后土壤、竹子基径和高度及营养变化等,努力让大熊猫吃到可口营养的竹子。

每天清晨,漫步竹林间,都能见到大熊猫或摇头晃脑地走着,或活泼矫健地爬树,或懒洋洋地靠在树下……这是何祥博理想中的生活。他说:“希望通过一代代巡护员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大熊猫在这里‘世代安居’。”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