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生态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28日
美丽陕西
一桶水里的绿水青山

本报记者 张斌峰 通讯员 陈延安 陈城

清亮亮的泉水流入凹形石槽,又从豁口处落下,淙淙作响。夏吉新乐了,因为他看到这泉水水位明显涨了。

1月20日,大寒。安康市岚皋县民主镇德胜村村民夏吉新和往年一样,回到村里给母亲扫墓。扫完墓,他顺便去老宅附近的沟里看看。

夏吉新今年46岁。20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德胜村,吃着这沟里的水。他经常一手握着扁担、一手拎着两只塑料水桶去沟里挑水,每只水桶能盛25公斤水。由于水量过小,夏吉新总是把水桶放在石槽下面接着水,就去遛弯,估摸着差不多满了再回来,有时转了一大圈回来,水还没接满。

那时,村里还没退耕还林,陡峭的山上连能放个篮子的平地都没有,土深不过一镢头。但为了填饱肚子,凡是有土的地方村民都种上玉米、土豆,树木则被伐了卖钱或取暖。多年的砍伐,使得山上树木稀落,连兔子、山雀、蛇都很少见。夏天多雨时节,地里就会被雨水冲出一个个小渠小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

“由于山上没啥树木,夏天下雨时泥浆就涌进了沟里,水量虽大但村民经常吃的是浑水。到了冬天,水量就少得可怜,接满一桶水要很久。”夏吉新说。

1998年,政府开始搞退耕还林,夏吉新家的10亩陡坡地连同本组17户村民的200亩陡坡地种上了刺槐、核桃和杉树。树木慢慢绿了山坡,夏吉新也开始外出打工。打工收入加上退耕还林补助,他家的日子渐渐好起来。

2000年初,大寒那天,在外打工回来的夏吉新给母亲扫墓后,又拎着两只水桶去挑水。到沟里一看,他发现泉水清澈了,杂质少了,水量也明显大了,很快就能接满一桶水。出于好奇,他把电子表计秒功能打开,看接满水要多久,最后显示只需100秒。这是他从前不敢奢望的事情。

2000年7月18日,一场暴雨冲垮了夏吉新家两间正房,只有伙房没倒塌。当年底,在陕南避灾移民搬迁政策扶持下,夏吉新一家人搬到了县城居住。

每年,夏吉新仍然会依着家里的传统,在大寒前后回去给母亲扫墓。但由于来去匆忙,他再也没去看过那道水沟。

今年回村扫墓,夏吉新看到,许多曾经光秃秃的地方,如今林木葱茏。

扫完墓,夏吉新想起以前挑水的经历,便去了伙房,两只塑料水桶还在。他拎着“老伙计”来到沟里,用手机记录下接满这一桶水的时间。同样的桶,同样的石槽,这次接满一桶水只用了80秒。

“是啊,树多了,水也多了。”夏吉新这样想。

2020年,岚皋县森林覆盖率达80.13%,是1983年的1.8倍、2004年的1.2倍。2021年,仅岚河流域岚皋境内地表水、地下水自产径流量达到11.15亿立方米,是2000年的1.29倍。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