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张梅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启动建设以来,全省各方积极参与,西咸新区、西部科技创新港充分发挥总窗口作用,各市各部门积极行动、主动对接,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据统计,今年全省3760家高新技术企业报送国家备案,同比增长32.6%,年底数量预估超过8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过11000家,同比增长38.8%;首次认定191家瞪羚企业和98家潜在瞪羚企业。截至11月30日,全省登记技术合同56630项,成交额2029.6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
全省各地积极参与,共同打造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西安市明确连续3年每年投入2亿元,用于推进全市秦创原重点园区、平台建设及项目支持;总规模40亿元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西安)已进入投资阶段。宝鸡市成立秦创原秦川机床集团研究院宝鸡分院。咸阳市向相关高校院所、企业选派科技联络员,推行科技联络员工作机制,成立全省首家地市级科技工委。渭南市提出秦创原(渭南)农业创新谷建设,通过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渭南分中心搭建平台、联合开发等形式,促进多家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合作。铜川市设立2亿元高新科技成果创业投资基金,在西部科技创新港挂牌成立的铜川创新谷投入运行,积极打造“秦创原铜川创新谷+N个飞地园区+铜川产业技术研究院+N个产业基地”。榆林市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榆能创新研究院。延安市建设秦创原(延安)延长石油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延安碳中和研究院,增加创新驱动发展重要载体。汉中市加快建设环陕理工创业街区。安康市发挥循环经济产业科技创新等基金作用,投放资金1.35亿元。商洛市与陕西环亚源环保集团投资120亿元,建设环亚源生态岛环保科技产业园,与13家省级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杨凌示范区提出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种业、果业等4个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韩城市在氢能源、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等方面,加强与总窗口对接。西咸新区自总窗口政策包发布以来,打通省、市、区三级政策兑现渠道,已为45个项目兑现3556万元。沣东新城着力构建贯通资源联动、打通体制联动、聚合要素联动、区域协作联动、孵化全程联动的创新驱动生态系统。西安高新区出台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三个实施办法。
我省还将从政策落地兑现、市场主体培育、人才队伍建设、“三器”样板示范、平台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快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
在政策落地兑现方面,各地将参考总窗口支持力度制定、兑现政策包,巩固加强行之有效的好政策,剔除制约性掣肘政策,积极制定新政策,彻底打通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的“最后一公里”。在市场主体培育方面,各地将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强化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努力培育一批推动创新创造创业的科技领军企业,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倍增行动,着力培育更多“专精特新”硬科技企业和“瞪羚和独角兽”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省实施“高校引进、企业使用、政府补贴”模式,推进“科学家+工程师”项目实施,引进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与此同时,在“三器”样板示范、平台体系建设方面,我省鼓励各地、高新区加强对接,不断完善服务、优化生态,形成以点带面的格局。
“我们建设秦创原网络平台,就是以网络平台为牵引,进一步突出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把线上匹配与线下对接结合起来,精准开展全链条、个性化服务,加强与各地、高新区对接,不断完善服务、优化生态、促进转化。鼓励各地在总窗口建立飞地孵化园区就是要破解陕南、陕北、关中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积极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省科技厅厅长孙科表示,“我们要加大已有政策文件的兑现力度,让科技人员、科技企业切实享受到秦创原建设的政策红利,营造创新驱动发展良好氛围,不断打通成果转化的‘堵点’与产业发展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