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市县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06日
新征程 新作为
冷资产“变身”记
——安康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助力乡村振兴走笔

在“南色51号”乡村艺术工场,程东村村民正在进行绘画创作。

本报记者 陈嘉文/图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渔湾村的风景实在太美了。我喜欢这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让我感觉很放松。”

11月12日午后,在宁陕县渔湾村,英国人托尼悠闲地倚靠着“家”门享受冬日的暖阳。

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下造型别致的现代化民宿点缀大地,远处的百亩稻田里偶尔掠过朱鹮灵动的身影,还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在驻足拍照。

托尼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都居住在渔湾村,他在村上的“家”是通过流转村上一户闲置农房改造而成的。

渔湾村位于秦岭北麓腹地,距离宁陕县城11公里。早年间该村囿于交通闭塞等原因,劳动力大都选择外出务工,有的还定居在外,也因此,村里留下了大量闲置农房。

处于秦巴腹地的安康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出现了不少撂荒地和闲置农房。这些长期沉睡的冷资产,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被盘活利用,逐渐变成农村的热产业?日前,记者走进了宁陕县渔湾村和汉滨区程东村寻找答案。

渔湾村的答案

——规划先行、明确主体、统一流转

2018年,渔湾村对全村闲置土地、农房等集体资产进行了充分摸底后,引进西安海和田文创发展有限公司,将这些集体资产流转入股,并再投入300万元的集体收益作为资金入股。村集体获得保底分红,公司正常运营后还可获得一部分叠加收益。

“我们还将一座废弃的水电站设计改造成渔湾村生态社区中心,天空下自然书店、放电美术馆、汉唐驿山居青旅等,都是网红打卡地。”渔湾田园逸谷综合体项目负责人胡兴兵介绍。

为了完善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公司有序盘活村民闲置宅基地17处,整治撂荒土地100余亩,并将流转来的空置老宅进行保护性设计改造,修旧如旧,在展示渔湾村特色建筑原始风貌的同时,发展康养民宿产业。

如今,通过旅游项目的引入和推进,多条精品旅游路线相继问世,渔湾村乡村旅游火爆,截至目前,营业总收入已达20万元。

不仅如此,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与渔湾田园逸谷达成劳务输出合作协议,帮助当地群众走上园区农耕管理员、民宿保洁员、餐厅服务员等岗位。目前,园区直接吸纳就业人数超20人;同时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将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折股投入园区,每年还会进行资产收益分红,使周边群众从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受益者。

“以前在广东厂里上班,一年难得回趟家,父母年纪大、病痛多,在外打工总不是长久之计。前年,家门口建起了产业园,园区流转了家里土地,我就在园区当农田养护工,工作不是很累,还能照顾父母,一年算下来也有20000元的收入。”从外省返乡务工的渔湾村村民黄太建告诉记者。

程东村的探索

——坚持问题导向,把空心村变成艺术村

而程东村,却有着不同的现实考量。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升后,村民的精神生活也需要同步提升。

汉滨区程东村是个典型的城郊村,与渔湾村不同,这里因为邻近城区,区位条件相对较好,加之毗邻牛蹄岭战役纪念碑、香溪洞等景区,具有发展近郊旅游的先天优势,村里开了不少农家乐。如今,程东村东西沟的一处农房成了村民最喜欢的地方。它是村民闲暇之余进行绘画创作的乡村艺术工场——“南色51号”。

步行从公路转向农房所在的山坳,沿途的彩色石头散布路旁,整齐罗列的红色油漆桶成一道别致的风景线。走进农房,夯土外墙上挂着一幅幅成品画作,粗放的线条、随性的运笔、大胆的色彩……这些作品均出自程东村村民之手。

今年60岁的张笑是艺术工场的缔造者,退休前他一直在珠海教授儿童画。张笑2020年回到安康,看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便有了把艺术种子播撒在乡土的想法。

他从村民手中盘下了一户老宅,一边进行装修,一边教村民画画。在这里务工的几乎都是村里上了年纪的留守村民。他们晴天做工,雨天作画,不仅挣得额外收入,还培养了兴趣爱好。

“文化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是持久的。老家虽然与珠海有很大差距,但是村民对艺术和美的追求是相同的,是可以培养和塑造的。我想以这样的形式,让艺术在农村的土地上开花结果。”张笑告诉记者。

作为一个公益项目,艺术工场得到了不少企业以及爱心志愿者的支持,更重要的在于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和喜爱。

“张老师的项目确实给我们利用闲置资源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思路,艺术不仅可以扮靓村容村貌,还能改善村民的精神面貌。未来我们也可以在文化创意、教育研学、乡村旅游等业态进行融合探索。”程东村党支部书记李海军说。

张笑表示,今后将会考虑把这些村民的作品带到珠海等地进行展览,让更多人认识新时代的农民画。同时,如果条件允许,他也将把乡村艺术工场开到更多村庄,让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开满艺术的鲜花。

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程东村探索的农民画带动乡村文化振兴模式,为农村闲置资源再利用开辟了新的思路,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丰富了农村文化业态,对于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全社会参与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建设,激发农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无疑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