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全民全运 同心同行
发布日期:2021年09月22日
文物中的体育
围棋:棋之鼻祖

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琉璃棋子。

本报记者 杨露雅文/图

围棋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棋类运动,是集科学性、艺术性、竞技性于一体的智力运动。围棋的规则是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两色棋子进行对弈,在博弈过程中围“地”吃子,以所围“地”的大小决定胜负。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着8枚隋代的琉璃棋子。它们通体绿色,形状似圆锥,是国家一级文物。通常,人们印象中的围棋棋子为黑白两色,形状为上拱下平。但陕西历史博物馆展陈的棋子,不仅形状特殊,材质也很珍贵,古人对于围棋运动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

围棋起源于中国,被称为“棋之鼻祖”。在古代,下围棋也被称为“弈”“坐隐”“手谈”等。关于围棋最早的记载,来源于先秦典籍《世本》:“尧造围棋,丹朱善之。”围棋是否为尧所造,还有待商榷。但《左传》《论语》《孟子》中对围棋的记载,说明围棋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流行。

秦汉时期,围棋理论逐渐形成。汉代,围棋已经成为宫廷中十分受欢迎的一项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和纸的广泛应用,棋谱和棋艺专著大量出现,围棋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峰。从宫廷到民间,“弈风极盛”,围棋普及范围不断扩大。

唐代是围棋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围棋上升到与弹琴、写诗、绘画并列的风雅之事。此外,唐代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所谓棋待诏,就是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专业棋手,这些人须经过重重考验、筛选。中国围棋“国手”也从此时兴起。王积薪是唐代最著名的围棋国手,他创作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围棋十诀》。棋待诏制度从唐朝至南宋延续了500多年。

宋元时期,围棋著作频出,《棋经十三篇》《忘忧清乐集》《玄玄棋经》等在围棋界广泛流传,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大的价值。明代,大批围棋名手涌现,并逐渐形成风格不同的流派。棋谱、棋著汗牛充栋。过百龄是明末最著名的棋手。他毕生从事于围棋的探索和研究,继往开来,对明末和清代乾隆时期围棋的飞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朝前中期,围棋技术和理论继续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被后世尊为“棋圣”的三大顶尖高手——黄龙士、范西屏和施襄夏。范、施二人分别写下了《桃花泉弈谱》和《弈理指归》两部棋谱,被后人视为对弈的范本。

如今,围棋早已经从一种单纯的娱乐活动转变成一种竞技比赛,世界各地每年都会举办各种级别的围棋比赛。一场围棋比赛所耗费的精力和体力不亚于一项竞技体育比赛项目。

对于中国人来说,围棋不仅仅是一项游戏或竞技运动,它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围棋在博弈之中融合了儒家、道家、军事等各种思想精髓。一个四四方方的棋盘、数枚小小的棋子,就是一方天地,也是一片战场,更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