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市县
发布日期:2021年08月09日
从家庭妇女到村监委会主任——
张运弟的“逆袭”

本报记者 陈嘉

7月21日,张运弟站在万福山村新建的民宿前,望向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一时感到恍惚。自今年3月回村担任监委会主任以来,她时不时就会有这样的感觉,但很快,思绪又会被拉回现实。

“我不再是那个听天由命的家庭妇女,我也有能力为家庭、为村子谋划更多。”这句话一遍遍在耳边回响。

她身后的民宿被称为万福园,由陕南传统土坯房改建而成,黄泥外墙、石板砖瓦,像极了张运弟过去居住的老宅。不过民宿内部装修现代化、配套设施完善,是村里确立文旅融合发展路线后重点打造的项目。而山对面的老宅早已不复存在,易地搬迁后,她和丈夫、婆婆以及3个儿女搬到了山下的楼房。

万福山村四面环山,位于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西北。从山上俯瞰,村子形如锅盖,牢牢扣在大山深处。

“万福山”这个名字里带有美好寓意的村子,好像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多少福气。倒是因为远离集镇、交通闭塞,万福山村一度成为县上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村子。全村868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440人,产业发展基础近乎为零。

20岁时,张运弟嫁给了同村村民。婚后,丈夫外出务工,她在家照顾婆婆和两个学龄阶段的孩子。考虑到离集镇较远,张运弟在毗邻的安康市汉滨区张滩镇租房进行陪读。然而婆婆年纪大了,也需要人照顾,张运弟只能在镇上和村里两头跑。

其实这也是村上大多数家庭的生活写照:男人外出务工,妇女留守在家,操持家务、料理农活,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勉强维持生活。不过张运弟常常会迷茫,难道一辈子就只能这样“困”在大山里?

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后,万福山村迎来了发展契机。村上突然变得热闹了,帮扶队伍进了村,撂荒的土地翻了新,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家家户户还都种上了茶叶、药材和果树,村上还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连年过七旬的老人都在村上产业园里务工挣钱。

最为关键的是,易地搬迁政策实施后,困扰群众的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一次性得到了解决。

张运弟便是受益者。2017年是张运弟命运的转折之年。当年2月,一家人住进了老县镇的锦屏社区,孩子也顺利进入老县镇中心小学就读,张运弟结束了两头跑的日子,她第一次觉得自己有了“闲暇”。

2018年,听说离家不远的地方开了一家毛绒玩具厂,张运弟毫不犹豫地报名去上班。对于她而言,因为家贫读书少、没学到什么本事一直是心里的遗憾。因此,她对新事物的渴望比任何人都强烈。

从最基础的穿针引线学起,3个月的试用期后顺利转正,张运弟慢慢觉得制作小小毛绒玩具其实也藏着大学问。

“工友们虽都是从大山里搬下来的,但也有姐妹曾在外务工,我必须更加努力工作。”她暗自下了决心。

“都是农家妇女,一开始上手都慢,可张运弟性格里就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别人一天拿80元,她就能拿120元;别人下班了就回家,她回去给老人孩子把饭做了还赶来加班。工厂刚开业那会儿,她经常加班到凌晨。”康仕利毛绒玩具厂负责人洪玉桃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张运弟丈夫也在县城的安得利化工厂上了班,每月能赚4000元工资。家门口就业、夫妻双职工,生活一下宽裕了些。今年初,张运弟两口子购置了小轿车。

实际上,新社区工厂不仅承载着张运弟一家的梦想,还开启了老县镇搬迁群众的新生活。目前,镇上已经有9家新社区工厂,带动了全镇350名群众就业。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利考察,在老县镇的新社区工厂里与张运弟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备受鼓舞的张运弟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依然激动万分。也就是从那一天起,张运弟除了工作更加努力以外,还会思考更多关于家庭的未来和自己人生的走向。

虽然已经搬到了镇上居住,但张运弟作为万福山村的村民代表,会经常回村参与村民大会,不论多忙,她一次都没落下,有时还帮着村委会走村入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村里大大小小、老老少少都对张运弟有一个好印象。

今年3月,一场村民代表大会在万福山村举行。不过,这一次张运弟不是以村民代表身份参与,而是有了新身份——她以9票当选万福山村监委会主任。

“结果出来后,我其实是很紧张的,毕竟村里的行政事务我从没有接触过,但是大家这么支持我,不管怎样都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张运弟坦言。

担任村干部后,张运弟的干劲更足了,她习惯一大早起床,把家里的事情安顿好了,就骑上摩托车来到村委会上班。

“虽然是监委会主任,但村里的琐事杂事特别多,张运弟还承担了很多本职工作之外的工作。”万福山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汪显海告诉记者。

“5月16日,在三组村民家进行养老复审。”“5月27日,县督察组来村督察,抽查6组共48户。”“6月11日,全村林下魔芋地块计数。”……

这是张运弟随身携带的记录本里的内容。走访了哪些村民,完成了哪些工作,群众上门要办什么事情等等,她都详细做了记录。

“原来村上没脱贫的时候,经常看见干部来家里,他们也拿着记录本,工作做得很细致。现在既然有机会服务村里,我可不能马虎,乡村振兴我要出一份力。”

6月21日,张运弟忙完走村入户宣传疫苗接种政策和信息采集工作,回村委会途中恰巧经过了万福园。望向老宅的方向,她随手拍下一段视频发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一句话: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根在哪儿。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