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文化
发布日期:2021年08月09日
“埋头苦干” 让黑色石油“奏出”红色旋律

位于延长县石油广场上的“延一井”旧址。 本报记者 柏桦摄

编者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企业发展灵魂和根基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更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攻坚克难、做大做强的关键。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推动企业快速发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保障和强大动力。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融入企业发展大局,以企业文化建设为抓手,引领价值导向、凝聚员工队伍、提升员工素质,必将成就大国企业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本报推出我省重点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系列报道,展示我省重点国有企业自成立以来发展建设历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精神文化标识,企业发源地或该行业的文化渊源以及近年来的企业文化建设情况,凸显企业发展的历史脉络,礼赞企业文化的建设成就,彰显企业精神的宏大力量,弘扬时代新风、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创新活力、坚定文化自信。

本报记者 柏桦 实习生 党思彤

火,点亮了人类文明,开启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是人类利用自然改善生产生活的第一次实践。十九世纪末,世界进入煤炭时代,随着以煤炭为能源驱动的蒸汽机的问世,煤炭作为能源将人类推上了工业文明的轨道。近代百余年风云变幻,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产业的发展。石油因其更高热值、更易传输、更低污染等特性而被誉为“工业的血液”,作为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推动着世界经济一路突飞猛进。

20世纪初,当西方掀起石油开采热潮的时候,延长石油厂应运而生,填补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空白,终结了中国陆上不生产石油的历史,开启了中国石油的能量之源。116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拥有中国唯一一口油井的油厂到拥有1万多口油井、年原油产量上千万吨的大型省属国有企业,从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不可或缺的“功臣油矿”到连续9年跻身世界500强企业的综合能源化工企业,植根于延安精神的“埋头苦干、不怕困难”的优良作风,是延长石油战胜困难、推进发展的重要法宝。

在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总部二楼的展厅里,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微缩模型、印有延长石油厂大门的边币、毛泽东为延长石油厂陈振夏所写的“埋头苦干”题词等展陈在那里,向每一位参观者展示着延长石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使命与担当。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足迹,从这里走进延长石油的光辉历程和延长石油人的精神世界。

中国石油工业在陕西延长起步

陕北有石油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之后,《水经注》《梦溪笔谈》《元一统志》等著作中都有关于石油的记载。北宋科学家沈括更是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首次为石油命名,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石油这一名称从此沿用至今。

清朝末年,中国石油工业开始在延安起步。1905年,延长石油厂在延安延长县创办。1907年9月,“延一井”在延长县城西门外被打出,成为我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的诞生翻开了我国陆上石油工业史的第一页,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不产石油的妄言,拉开了中国民族石油工业的序幕。同年,我国陆地上第一座炼油厂——延长石油厂炼油房竣工,结束了我国不生产石油产品的历史。

1935年5月,刘志丹率领的陕北工农红军解放了延长县,延长石油厂回到人民的怀抱,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第一个党支部也在延长石油厂成立。在党的领导下,延长石油逐步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工业顶梁柱。

抗日战争爆发后,陕甘宁边区物资极为匮乏。没有足够的钢材搭建井架,工人们就用坚硬的木材来代替其中的可替代部分;没有可以盛装的器具,工人们就用红柳条和泥浆制成油壶为边区政府运送油品。在老一辈延长石油人的努力下,这一时期,延长石油厂先后打成了党中央领导下的第一口油井延19井,打成了七1井、七3井等“旺油井”,发现了七里村油田,原油产量在短短几年里由几十吨提高到1000多吨。

随着原油产量的提高,汽油、煤油、石蜡、擦枪油、凡士林、石墨等石油产品的产量也不断增加,保证了军车的行驶、机器的转动、枪械的润滑,点亮了无以计数的马灯、油灯。同时,石油产品向陕甘宁边区外批量销售,为边区换回了大量急需的军用物资。延长石油不仅有石油,还有食盐。党中央在延安时期,定边的盐成为边区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

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延长石油人因陋就简、自力更生,以矢志不渝的忠诚和工匠精神,为中国革命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以陈振夏为代表的延长石油人取得的优异成绩,得到了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高度肯定。毛泽东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模、延长石油厂时任厂长陈振夏亲笔题词“埋头苦干”,为时任定边城防副司令员罗成德题词“不怕困难”,表彰延长石油和定边食盐生产为边区政府所作的贡献。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今年,延长石油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深挖红色历史资源,大力开展传承弘扬“埋头苦干、不怕困难”优良作风活动,使红色基因成为推进企业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百年老厂在创新发展中转型

在延长县石油广场上,“延一井”一如当年伴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它在地上的影子拉长、缩短、再拉长,无限循环。不同的是,作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首功之臣,“延一井”已不需再用行动彰显它保家卫国的决心。如今,它已经成为无数石油人心中的精神之根、力量之源。在“延一井”的正前方,“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的题词向人们郑重介绍着它名副其实的荣誉与历史。

“1996年,‘延一井’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延一井’因保护旧址需要而停止生产。2005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延长县人民政府和延长油矿管理局对‘延一井’旧址进行了保护性修复。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修复后的‘延一井’。2018年,‘延一井’与位于七里村采油厂区域的延长石油厂旧址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8月2日,当七里村采油厂讲解员刘雯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延一井’时,正午时分烈日的炙烤似乎也因为它而温柔了几分。

早在2017年,延长石油集团已经开始就保护利用百年老厂——七里村采油厂的工业遗产核心物项,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环境、文化和经济效益进行布局。一项旨在传承弘扬民族石油工业优良传统和延长石油“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企业精神的“321”石油文化工程开始实施。七里村采油厂党建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职工文体协会工作室以及中国石油工业传统精神教育基地、中国石油科普教育基地先后建成,石油文化广场修建完成……截至今年6月,累计接待参观学习人员560批次、1.3万余人次。

按照“321”石油文化工程建设的规划,延长石油将对现有的工业遗产核心物项进行保护性维护翻修,使其成为工业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进一步丰富七里村采油厂的工业遗产景观和人文教育价值,传承弘扬百年老厂的光荣传统和企业文化,提升中国陆上石油工业发祥地的知名度,使延安红色旅游和延长石油文化旅游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填补陕西乃至全国石油工业遗址公园项目的空白,在解决企业未来发展转型问题的同时,让区域经济得到可持续循环发展。

“延一井”是延长石油梦开始的地方,七里村采油厂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根脉所在,随着“全省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全省大中小学生思想教育实践基地”“中国工业创新示范单位”等荣誉的纷至沓来,随着红色工业文化实践教育基地的初具雏形,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日益凝聚,一种“埋头苦干、不怕困难”的精神力量不断传递,一种自中国石油工业生发出的新的价值初绽光芒。

红色基因在共和国血脉中传承

在七里村采油厂的职工文体协会工作室里,“村里人”读书会的会刊《村里人的故事》摆放得整整齐齐。随手翻开,一个个石油人熟悉的名字赫然入目,一个个看似遥远却近在咫尺的故事跃然纸上,勾画出几代石油人的人生轨迹。

1938年,当一位名叫陈振夏的上海产业工人来到被战争破坏殆尽的延长石油厂时,许多油井已经荒芜,机器设备散落在方圆百里的农村、山林。收集失散的设备器材,修复旧机械、旧油井,开钻新油井,采用科学技术炼油,在陈振夏的带领下,延长石油厂恢复生产,打出了奠定延长石油扩大生产基础的“起家井”——延19井,原油产量首次突破千吨,成为这一时期延长石油人“埋头苦干”的真实写照。

1958年,全国第一个女子钻井队——共青团延长油矿女子钻井队成立之初,谁也不会想到,一个曾经荒无人烟的山沟将成为因她们而闻名的“红旗沟”。这些平均年龄20岁的姑娘们在泥沙与原油的洗礼中,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建设油田的重任,用“埋头苦干”的精神一次次刷新男子钻井队的钻井纪录,用青春与热血书写着延长石油人对石油的热爱。

从第一个省级劳动模范武志忠到第一个全国先进工作者董存秀,从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许彩芸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陕西省劳动模范段长明,从全省“担当作为好干部”李文明到陕西省劳动模范李军、闫文廷、冯建亮、李志海、杜善梅等,这些先进代表人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延长石油“埋头苦干、不怕困难”的优良作风,传递着延长石油人自强不息、图强奋斗的精神力量。

老一代石油人凭借人拉肩扛,凭借“埋头苦干、不怕困难”的优良作风创造了昔日的辉煌,新一代石油人身体力行延续着这种精神,用知识和智慧书写着新的篇章。

7月5日,全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动员大会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西安召开,延长石油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梁全胜获评“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受到表彰。面对荣誉,他说:“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研究院乃至延长石油科研战线的全体同志,我只是延长石油广大党员和科研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谈到工作,他说:“埋头苦干就是实干兴邦,就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100多年来,正是这些平凡的延长石油人扎根三秦大地,为寻求民族石油工业的出路自强不息,为共和国的石油工业殚精竭虑,正是这些平凡的延长石油人将“埋头苦干、不怕困难”的优良作风代际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延长石油人,在无数普通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勇往直前。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