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发布日期:2021年07月26日
先锋与群众
以文物为媒与历史对话
——记延安革命纪念馆文物保管员冯延宁

文物保管员冯延宁每天都会通过文字和革命先辈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记者 李旭佳摄

本报记者 李旭佳

“90后”文物保管员冯延宁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馆藏的3.6万件(套)文物中,有3万余件纸质文物,都由冯延宁来保管。

毛泽东写《沁园春·雪》时使用的小炕桌,周恩来穿过的大衣……2018年,刚进入延安革命纪念馆不久的冯延宁第一次与文物“零距离”接触,至今,她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小心翼翼打开柜门的模样。

“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是党和革命事业由弱变强、转败为胜的十三年。当我第一次打开柜门看到这些见证历史的文物时,整个人都呆住了。”7月14日,冯延宁回忆当时的场景。

怎么征集文物?怎么保护文物?怎么给文物建档?……4年前,冯延宁跟着文物管理员张华学习纸质文物管理。纸质文物很容易掉渣,必须要防止酸化,做好防水、防潮等。热爱文物的冯延宁很快熟悉了各个时期馆藏文物的基本数据、基本特征和具体存放位置。

文物保护,首先要让文物“活”下去,才能让文物“活”起来。

征集、鉴选、登记、编目、入库、护理、提用、统计……文物保管是一项非常规范化的工作,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规定。自从2019年张华把库房钥匙交到冯延宁手上起,她每天“泡”在藏馆内“守护”着这3万余件纸质文物,耐得住寂寞,也坐得住冷板凳。

“文物工作一定要坚守住自己的底线,守住文物安全的底线。对文物的负责就是对单位、对自己的负责。”张华经常嘱咐的话冯延宁时刻记在心里,她利用一切时间熟悉和学习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只要有空余时间就去实地研究和验证文物背后的故事。

文物是基石,承载文明与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

“每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我每天都能触摸到第一手文物资料,可以通过文字和老一代革命者实现一个个跨越时空的‘对话’,‘穿越’到过去感受当时的社会百态,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历史温度。”在冯延宁看来,文物并不单单是历史的沉淀,更是文化血脉的传承,这份工作让她很自豪。

“女劳动英雄黑玉祥:听说你是延川县的劳动英雄,我有点不服气,要和你竞赛一下,你敢吗?”这是大生产运动期间,延川县永远区张家河村农妇高兰英写给纺织英雄黑玉祥的挑战书。

挑战书中提到的黑玉祥,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供给娃娃生活,改善了全家生活。她获得了一张林伯渠亲笔书写的“纺织起家”的奖状及一辆纺车和1万元的奖励。

当前,这张奖状正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引来不少游客围观。

“黑玉祥只是一名普通农妇,但依靠双手书写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她朴素、贤惠、勤劳,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劳动妇女的缩影。”冯延宁告诉记者,靠近了这些文物,也就是靠近了无数个故事。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每天以文物为媒,与历史对话,冯延宁越来越喜欢这份特殊的工作。作为新时代年轻的文物保管员,她信心满满:“新时代的文物保管员不仅要保管好文物,更要挖掘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躺在库房里面的文物‘活’起来,让历史发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