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1年06月20日
稻鱼共养群众富 龙头劲舞乡村兴
——城固县龙头镇稻鱼综合种养助力乡村振兴见闻

夏天,到六一村观赏千亩荷花,游荷塘、摘莲蓬;秋季,去六一村“浑水摸鱼捉鸭子”、品尝有机稻米。这是城固县及周边群众周末休闲的新去处。

六一村所在龙头镇在县城以西5公里,风景优美,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曾是城固有名的“粮窝窝”。近年来该镇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稻鱼综合种养业,成立多个“稻鱼共生”合作社,将其变成龙头产业。为了提高稻田的附加值,精心打造千亩稻鱼共生示范田、千亩荷塘,建设旅游步道和观光亭,吸引众多游客流连在一步一景、沁人心脾的花海中,为村民带来了增收新路径。

如今,稻鱼综合种养让龙头镇走上了土地变园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的三产融合之路。破碎的田块变成了高产的园区,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宽阔的大道,昔日的撂荒地低产田草窝窝变成了今日的“粮窝窝”“金窝窝”。

■ 稻香鱼肥人增收

家有3.8亩稻田的六一村村民毕彦明算了一笔账:今年鲜稻谷订单价1.6元/斤,比市场价还高15%,稻种、化肥、育秧、播种、收割都不用自己操心,按亩产1100斤算,就等着秋季看秤收钱;田里再养些鱼,稻子收割后,几百斤鱼还能卖七八千元;加上订单稻谷的收入,每亩稻田收入近万元。可谓是千斤稻、百斤鱼、万元钱。

稻鱼综合种养蕴含着中国农业的智慧,其理念在我国历史悠久。耕作时节,把一些鱼、虾、鸭、鳖放到稻田里,待到秋收季节,稻谷丰收,鱼虾肥美,这是城固县龙头镇运用古老耕作智慧的生动实践。

自2017年,龙头镇就牢牢把握中央政策机遇,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走稻鱼共生、生态种植之路。

“稻鱼综合种养必须‘保粮仓、不减产’,这就需要向土地要效益,必须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之路。”龙头镇党委书记卢志鹏说。

龙头镇首先在土地流转上下功夫。起初,群众顾虑土地流转了没活干,有的人担心土地收不回来了,宁愿出钱让别人帮忙种或者撂荒,也不愿意土地流转。

破题之举,源于示范效应。在龙头镇新光村党支部的动员下,普通党员、种粮大户李长兴示范发展120亩稻鱼共养基地,收益颇丰,村民们纷纷效仿,或整合土地,或参股入股,稻鱼共养规模起来了,订单价格和产值也水涨船高,示范效应释放出裂变效益。截至2021年6月,龙头镇发展综合种养田园体面积达到了5086亩。

破题之举,还源于务实创新。龙头镇党委创新组建产业联合党委,整合社会企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多方力量,着力资源整合工作,解决土地、资金、农业技术、政策保障等难题,打造“产业联盟”,真正让产业有了主心骨。

2019年底,福旺米业依托稻米基地,有机品牌“汉龙贡”正式获得授权,品牌起来了,价格水涨船高,稻米均价由2.5元/斤提升到7.5元/斤,价值提升了近300%。

在产业联合党委和品牌的双重推动下,龙头镇稻米先后登上了第三次全国粮食展销会、第十三届国家农产品交易会展台,昔日“粮窝窝”再次进入公众视野,龙头镇掀起了“建基地、种稻米”的新高潮。

■ 龙头产业舞“龙头”

龙头镇党委、政府支持福旺米业、龙兴泰农业科技等农业企业做大做强的举动,激活了龙头镇全产业链的生机与活力。

规模起来了,链条搭起来了,品牌初显成效,如何提高品质,成为龙头镇稻米产业发展的新课题。

从荷鱼到荷鳅,再到稻鳖稻鱼,龙兴泰公司“90后”总经理颜旭给龙头镇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源头活水”。

颜旭是来自浙江的留美硕士,2017年,他在龙头镇考察、注册成立龙兴泰农业科技公司后,便和一些专家朋友把“稻鱼鳖虾共生”模式带到这里。“这里稻田生态条件非常好,鳖娃子在不投饵的条件下,半斤苗能长到1斤,1斤的能长到2斤,而且品质非常好。”

在千亩水稻基地旁边,是颜旭占地40亩的水产养殖大棚。去年,基地投下近50万尾鲈鱼苗,公司注重科技研发投入,开春就得到了第一笔收益,每亩产值达到3.1万元,第二批罗氏虾养殖也将展开。

同时,福旺米业在镇政府的指导下,深耕大米加工领域。

品质上去了,还得品牌化,龙头镇镇长周茂来认为,酒好也怕巷子深,龙头大米必须统一品牌,保证品质口感,走全产业链“互联互动”路子,提高市场竞争力。

购买设备、聘请专业团队开拓市场,几年来,福旺米业公司总经理张雷联合村上的能人大户,投入1300多万元,发展订单农业,流转土地500余亩,种上了指定的优质大米,并签订了每斤1.6元的保底收购协议,实现有机稻米的认证;建成烘干中心,原来收割、晾晒需1个月的时间,现在被压缩到了1周;建成深加工生产线,精包装与麻袋装的比例从过去的3:7变成现在的7:3。

“订单农业让我少操了好多心呢,避免了农户用药和过度施肥,田里的稻米品质更佳,鱼儿更肥了。”张雷高兴地说。

唱好稻鱼共生大戏,科技力量不可或缺。王秋林是六一村稻蟹基地的负责人,2021年初,稻蟹基地在六一村开建,初期的准备做完了,就等蟹苗调拨入池,但突如其来的大雨导致水体浑浊,也给蟹苗存活率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他找到龙头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刘新国,商讨应对措施。经过多方研判,他们最终用伊乐藻种植的方式,顺利帮助首批蟹苗渡过了难关。

如今,在龙头镇,水稻直播、无人机播种施肥、红外线监测等高新技术的运用,加上20多名农技人员的倾力投入,为稻鱼产业链上的群众和企业主吃上了“定心丸”。

■ 乡村美景入画来

六月,走进六一村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稻苗郁郁葱葱长势正旺,小龙虾三五成群吐着泡泡、挥舞着钳子爬来爬去,鸟儿不时从树梢或草丛腾起,共同绘就一幅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在荷鱼共生园,徐徐清风吹拂着杨柳,薄薄的水雾笼罩着小荷尖角,步行道上,几位老人正在晨练;凉亭里,网红正在做网络直播。旁边塘坎上,一排垂钓者抄着鱼竿钓虾,千亩荷园、阡陌稻田、纵横水域,宛如一幅恬静的田园画。

随着稻鱼产业的发展壮大,龙头镇试点推进乡村旅游,走全域旅游的新路子。美食一条街、凉亭、休闲步道、乡村特产销售区相继建成,“荷韵城固”大型广场舞比赛、文艺汇演等赛事活动相继在这里举办,龙头荷花声名大噪。2020年夏季,荷鱼基地日均接待游客近3000余人次,成为了当地旅游公司的固定景点。

水上莲蓬和水下游鱼都成了游客们的“抢手货”,摘莲蓬剥莲子成了附近村民增收的新渠道。每年7月到9月,剥莲子的“轻巧活”,吸引了很多老人和假期的学生娃们参与,每天人均增收100元。去年,77岁高龄的潘胜华与老伴儿合作,3个月挣了6000多元。

连续三年的大力投入,稻鱼米、稻鸭米已经成为龙头大米的主打产品,亩产优质米400多斤,每斤能卖到7.5元,效益是普通稻米的3倍以上。

“稻鱼鸭共生、稻鱼藕连作,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批鸭、产出一批有机米、建成一处网红景点,吸引千万游客,引领一批群众致富,稻鱼产业已经成为龙头镇的龙头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憧憬未来,周茂来滔滔不绝、自信满满。 (邬正鹏 曹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