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1年06月19日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
巴山工务车间:把“担心线”变成“放心线”

本报记者 王姿颐 通讯员 陈星衡

车站建在绝壁之上,站台位于凌空飞架的桥上。桥如沉入山谷的弯月,一头钩着黑水河钢梁桥,另一头嵌入大巴山隧道群……这是巴山工务车间管辖线路的真实写照。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地处川陕交界、环境恶劣的大巴山腹地,担负着襄渝铁路81公里线路的养护维修任务。这段线路集中了襄渝线上桥梁最高、隧道最长、曲线半径最小、海拔最高、坡度最大、生活条件最差“六大之最”。

自1978年组建以来,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巴山工务车间扎根山区、科学养路,形成了以“安心山区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坚定乐观的自强精神”为内涵的巴山精神。43年来,巴山工务车间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青年文明号”等百余项荣誉称号。

最初的巴山铁路人不断老去,年轻人又很快顶上,巴山精神一直接力传承。

解和平是第一代巴山铁路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人称“钢筋混凝土式的工长”。退休时,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巴山的条件确实艰苦,但它在祖国的版图上。铁路修到了这里,总要有人来养护,我不来别人就得来。既然来了,在一天,就要干好一天!”

王庭虎是解和平的徒弟。33年前,他来到巴山工务车间,行走养护的线路超过16万公里。好几次,安康工务段要调整他去条件好些的地方,他都拒绝了。2015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王庭虎说:“襄渝线是一条流着烈士鲜血的大动脉,我们要是养不好,对不住筑路烈士们。”

王庭虎所说的烈士们,是为修建襄渝铁路而不幸牺牲的32位筑路先锋。他们中最小的刚满18岁,最大的只有33岁。每逢清明节,巴山工务车间党总支都会组织全体党员和团员去革命公墓寄托哀思,为烈士们描红碑文,激励自己传承先辈遗志,守护好铁路线。

因为巴山工务车间一代代人的默默坚守、探索创新,列车经由巴山的时速由起初限制的15公里提到了90公里。

为确保线路安全,巴山工务车间推广应用雨量监测系统移动终端,在手机安装雨量监测系统移动客户端,根据降雨情况,及时采取出巡、限速、封锁等措施。巴山工务车间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等高科技信息方式,把监测端延伸至铁路附近的山体高危处所,实时采集需要监控、连接的物体信息,与互联网结合,进行智能识别、管理和控制,逐渐形成了科学的养路“物联网”,铁路养护水平不断提升。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巴山工务车间已经走过了43年。最早一代的巴山铁路人将所有的青春热血挥洒在了这里,点亮了巴山深处的通行希望。后辈们又不断接力,奉献全部职业热情,运用新的科学技术,让巴山铁路人的工作不断展现新成效。现如今,襄渝铁路上,81公里的这段地质条件最差、基础最薄弱、病害最严重的“担心线”,早已变成了“放心线”。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