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理论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01日
找准着力点 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夏群友: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农村表现最为突出,无论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是为了解决存在于农村的这一主要矛盾。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工作着力点,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逐步实现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推动农业农村工作重心转移,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做好政策衔接工作。从消除绝对贫困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渐进式的接续过程,必须做好各项体制机制和制度政策的有效衔接,实现平稳过渡。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不能贪大求快,急于求成,而是要有一个过渡期,合理预期、循序渐进向乡村振兴转变。在过渡期内要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时作出合理调整,逐步实现农业农村工作重心的转移。一是做好帮扶工作机制的衔接。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包括责任、监督、评估等工作的制度体系,完善帮扶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帮扶易返贫致贫人口,其中特别是要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为下一步向乡村振兴的逐步过渡奠定坚实的人力物力基础。二是做好干部用人机制的衔接工作。脱贫攻坚工作锻炼了一大批驻村第一书记和农村基层干部,他们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甘于牺牲,有着丰富的农村基层工作经验。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要保持干部用人机制的延续性,同时要注重在当地农村挖掘和培养优秀基层干部,用产业发展吸引和留住优秀农村青年,引导他们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建设农村。三是进一步总结梳理脱贫攻坚的成熟经验和做法,从当地实际出发,在制定帮扶性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完善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相关政策措施,激发广大农民的内生动力,推动农民在思想上实现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转变。

营造推进乡村振兴浓厚氛围,做好思想衔接工作。乡村振兴既是为了广大农民,也要依靠广大农民。因此,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还要做好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转变。一是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宣传工作,让农民切实感受到这一战略实施带来的红利,意识到自身是参与者和局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局外人,从而促进振兴乡村意识的提升。二是转变消费观念。引导广大农民从注重物质消费,逐步转向注重教育、科技、文化等提升自我的理性消费。从国家角度而言,要制定合理的消费制度,规范农村消费市场。三是提升生态意识。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要求,乡村发展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采取绿色发展方式,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真正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开展乡村振兴科教兴农行动,做好人才衔接工作。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一是加快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建设。在长期的脱贫攻坚工作中,锻造了一大批关心农村、热爱农村、扎根农村的干部队伍,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更是需要加快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国家高度重视乡村人才工作,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一方面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另一方面加大在优秀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员力度,在农村培养和吸纳优秀人才,增强农民责任感,提升农民主体意识,真正实现“乡是农民的乡,村是农民的村”。二是大力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的作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一方面投身于大扶贫工作格局中,为国家脱贫减贫工作提供大量人力和物力支持,另一方面加强扶志扶智工作,真正做到以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在乡村振兴中要用信息技术推动“智慧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建设走向现代化。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要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实现农民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的整体跃升,同时要通过乡村的振兴来吸引和留住受过良好教育者。要对广大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培养新型乡村劳动者,通过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迈进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