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理论
发布日期:2020年09月25日
让勤俭节约成为社会文明新风尚

王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8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加强粮食安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新时代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怀危机意识,兴节约之风,为顺利开启“十四五”规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并进,树立勤俭节约的新理念。粮食安全历来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既是首要的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人均耕地少,粮食消费量大,未来粮食供需还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的现状,加之今年遭受洪涝灾害、蝗虫灾害、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更要居安思危,不可掉以轻心。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法》《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管理办法》等,开展粮食安全知识普及,让公民保持对粮食的敬畏之心,自觉守护餐桌文明,争做勤俭节约的践行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宣传粮食文化、国情教育与革命精神结合起来,让粮食安全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教育全体人民要充分提高对粮食安全的思想认识,不断增强粮食问题的底线意识、红线意识、饭碗意识,以勤俭节约的新理念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道德教育与法治建设并重,推行勤俭节约的好风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浪费和奢侈之风在一些地方和领域有所滋长,餐饮浪费现象尤为严重。事实警醒我们,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新时代要更加重视公民的道德教育,把勤俭节约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体系,营造勤俭节约的文明社会风尚。公民勤俭节约行为习惯的养成,既要注重对公民勤俭节约的道德教育,又要加强勤俭节约的法治建设,把道德教育贯穿于法治建设的全过程,发挥法治对道德教育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出台杜绝餐饮浪费,保护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刚性执行,强化监督,加大对餐饮浪费行为的惩戒力度。要及时把在实践中广泛被群众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法规。以道德的软约束与法治的硬规制,推动形成人人崇尚节约、人人促进文明的良好社会风尚。

抓紧生产与俭省节约并举,过好勤俭节约的紧日子。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最新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2020年底,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的人数将增至2.65亿,比2019年的1.35亿增加了1.3亿,几乎翻了一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一方面要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系,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另一方面又要推行农业科技现代化,抓紧粮食产出率,增加粮食储备量。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做到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又要积极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工作效率,把有限的资金资源用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示范,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带领群众过勤俭节约的紧日子。

遵循规律与创新创造并行,开辟勤俭节约的新路子。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当今全球性重大话题,也是我国步入新时代发展经济的一项重大战略。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理念是高效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就要发挥科技创新的龙头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以科技带动促进绿色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为节约资源、减少浪费提供了新的思路、方式和途径。在发展循环经济的顶层设计上,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通过在全社会开展“节约型家庭”“节约型机关”“节约型社会”“绿色消费行动”等创建活动,倡导绿色理性消费,提高全民参与绿色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作者单位 西安邮电大学)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