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副刊
发布日期:2020年03月11日
通往春天的日与夜(报告文学)

谢丛容 车喜韵 戴吉坤

时间的洪流会将记忆反复冲洗,但那些被勇气和爱浸透的日与夜啊,终将不朽。

——题记

历史的追光会打在2020年的春节:太阳明晃晃地照着,街道上空无一人,寂静,寂静,还是寂静。偶尔,出现一个人影,相遇时,都在距离之外再弹开点距离。

路灯孤独地拥抱自己的影子,西安钟楼矗立无言。傍晚时分,往昔热闹的西安环城公园也没有了欢歌的人群。

千里之外的江城武汉,江水拍打着岸边,又仿佛受惊般,倏忽旋回江中。黄鹤楼默然独立……

一座座安静的城……只有在夜晚,万家灯火一盏盏亮起来,你才找到了那种熟悉的感觉。

万家灯火就是最美的星辰,每个星辰都在一呼一吸中盼望着这场战“疫”的胜利。

本文记录的就是守护这万家灯火的“逆行者”,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医生。

● “英雄也有恐惧,只是不被恐惧击倒。”

1月26日,陕西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出征仪式上,易智大声地对队员喊话:“我们是战士,但是我们不是无畏的莽汉,听明白了吗?”

“明白!”

“打赢了战争,保全了自己,这才叫真英雄!”

易智是陕西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陕西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他很清楚此行肩上的重任。

在这137人的队伍里,既有西安交大一附院和二附院、陕西省人民医院这些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也有来自陕西省各地市医院的骨干医生。

一米八五的易智,外表冷峻,有一种高仓健般“疾风知劲草”的硬汉气质。他带的这支队伍就是来打硬仗的。

“前线”的凶险还是超出了易智的想象。

易智他们对口支援的是武汉市第九医院。“虽然叫九院,但它是一所区属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全院只有8名呼吸专业的医生,重症专业的医生也寥寥无几。重症医学科当时只有8张床,整个医院400张床位,住了500多名病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确诊患者、危重症患者混杂在一起。医院的设备条件比较差,整个院感流程比较混乱。”

经过紧张的调研,易智为医疗队制定了预防感染先行于临床治疗和严密防护保证医护人员安全两条铁律。

他带领全队快速行动,进行感控流程调查,对病区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造;对所有队员进行感控培训和个人防护演练;成立医疗组、护理组及院感组,制定系列医疗、护理、感控工作方案和制度。

1月30日,易智带领医疗队正式进入武汉市第九医院战“疫”一线,接管了重症病区和危重症病区。重症组90名医护人员又分成6个小组,每小组15人,实行24小时三班轮班制。普通救治小组实行24小时两班轮班制。

“重型和危重型病人全部由我们接管,这样大大减轻了九院医务人员的压力,以便他们更好地治疗轻型和普通型病人,做好医院的管理。”易智说。

在武汉的日子里,大到接管九院重症病区、感控规划、筹措物资、队员安全,小到餐食供应、队员情绪波动……易智都需要细细考量。他如陀螺般旋转,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队员们经常在医疗队微信群里看到他凌晨发出的工作信息。他一天要接上百个电话,队员们都知道,20秒内要把信息说清楚,因为队长实在太忙!

“每天都是在重压下度过。”易智带领的医疗队初到武汉市第九医院时,看到九院的同行都低着头拼命工作,“但是情绪很低落……说实话,看着他们,我眼含热泪,有一种悲壮感……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突然暴发的疫情,这么多的病人,医务人员都非常疲累,但他们没有退缩,一直在咬牙坚持”。

让易智感到欣慰的是,“现在他们脸上逐渐露出了笑容,精神也缓和了一些。目前,我们合作得非常顺畅”。

137名队员来自陕西省52家医院,队里年纪最大的医生已经60岁,今年就要退休,最小的是1998年出生的护士。“实际上,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在压力下保持队员的体力、身体健康,使他们精神饱满,有高昂的士气。”易智说。

从接管武汉市第九医院重症病区开始,队员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冲击。“英雄也有恐惧,只是不被恐惧击倒。”易智一直用这句话鼓励队员。队员们全情投入工作后,“紧张情绪会被转移,而思想上会有一些松懈”。易智知道,自己不能有丝毫松懈,作为队长,得守护好这支队伍,137名队员后面是137个家庭的幸福!

不管多忙,无论多晚,每一班医护人员出发上岗时,易智都会去送行,叮嘱队员做好个人防护,和感控专家一起检查每个人是否穿戴好防护用具,从未缺席过一次。队员们因长时间戴着护目镜,鼻梁和脸部被压伤,皮肤出现溃烂。易智心疼他们,工作再忙也要给队员处理伤口。

深夜时分,易智会一个人在驻地楼下待一会儿,让自己安静下来,想想今天面临的状况和明天要处理的事情。一支支烟点燃,烟头明灭,在南方湿冷的夜里,孤独感与压力感将他包围……

在武汉的这些日子,硬汉易智有时会忍不住流泪,他说:“有的队员,脸上压出了水泡,后来又变成了脓包,我们就把她换下来休息。第二天,泡一干,她又坚决要求换她上。”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只有前进,再前进,从没有人退缩。截至3月8日,陕西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累计救治患者116人,其中重症患者47人,危重症患者69人,治愈出院56人。

队员们见了易智,都会说:“队长好!”然后加上一句,“我们最近工作不错!”笑容在脸上绽放。那些带着压痕的笑容,每次都让易智眼睛一热,“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充满力量!”

● 和抗击非典一样,这对“夫妻档”再次站在了一线

杜粉静与樊万虎,抗疫一线的“夫妻档”——夫妻俩都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上班。

杜粉静有着一双弯弯的“笑眼”。这双温柔的眼睛背后,有许多故事。

17年前,杜粉静与樊万虎双双进入隔离区,奋战在抗击非典的前线,将不到4岁的孩子托付给17岁的保姆。这一次,这对“夫妻档”又站在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

从1月23 日开始,这对夫妻就进入了“战时状态”,各自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很少见面——由于排班和工作节奏不同,他俩仅会在感染科大楼4层临时生活区吃饭时偶尔碰上。

樊万虎是此次西安交大一附院新冠肺炎治疗专家组的专家,几乎每天都要进到隔离病房,查看患者情况,参与危重症患者抢救。作为感染科党支部书记,他还承担着病房的管理,医生的排班、值班等管理工作。杜粉静是西安交大一附院感染科护士长。

作为陕西首批新冠肺炎救治省级定点医院,西安交大一附院第一时间启动全院应急反应。1月25日,大年初一,感染科大楼病房改造全部完成,发热门诊及隔离治疗病区正式启用,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在这里接受观察和治疗。各个楼层的布局、一个个出入口的设计、一间间房屋的隔离改造、一批批防控物资的筹备,仅24小时全部到位。这背后,是感染科护士长杜粉静及其护理团队的专业素养,更是全科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没日没夜的辛劳付出。

“改造搬迁的过程很辛苦,像部队有任务一样,一个病区的液体、病床、各种各样的设备,等等,都要在一两个小时内全部搬到位,病人全部归位,消毒全部完成。”杜粉静说。

防控标准的制定在整个抗击疫情工作中作用至关重要。从流程的设计到物理空间的改造,患者通道、医生通道、送检标本、为患者取药、患者外出检查,等等,杜粉静必须确保每一条线路都绝对安全。任何一个细节都不容有疏忽,对每一个环节、每一条路径,杜粉静都会反复对相应人员进行培训和叮嘱。在非常时期,这一条条熟悉的路径,杜粉静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走……

“感控无小事。在平时可能5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你要细致再细致,才能把它协调好。”

这些隔离病区防护措施的重新规划、就诊路径设计、指导检查只是杜粉静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作为医院此次疫情防控感染护理组组长,杜粉静牵头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护理常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留观病房工作细则》等14项工作制度,并对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进行了培训,让他们将这些流程和细则带到了武汉。

参加过抗击非典的杜粉静有着丰富的护理经验与感控经验,但新冠肺炎疫情的来势汹汹还是超出了她的心理预估。“一个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转入西安交大一附院,在鼻导管吸氧下氧饱和处于正常状态。七八个小时后,突然血氧直线下降,很快上了无创呼吸机,不到一天的时间,血氧又往下掉,立即插管……从白天忙到次日凌晨3点,最后还是上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必须得保持患者的呼吸和心脏功能正常。”她说。

让杜粉静最担心的是重症病人护理抢救小组的感控工作。护理抢救小组有24个人,一天四班倒。因为重症病人气道完全是开的,护士要给患者吸痰,还要不时查看口腔的情况,在6个小时里,护士需要做最高级别的防护,杜绝和空气有一丝直接接触。

“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密不透风,下来整个人湿漉漉的。那是一种缺氧的感觉……”说到这里,有泪光在杜粉静眼中闪动。

樊万虎心疼杜粉静。用餐碰见时,他会盯着妻子脸上因长时间戴口罩和护目镜留下的一块块红斑,一直看,一直看……他给妻子不停地夹菜,把胃药放到她的手中。他知道妻子的疲惫,也知道妻子从来都是一位全身心投入工作、认真到严苛的人。短暂的“约会”后,夫妻俩又匆匆告别,各自回到自己的“战斗”岗位。

世界上最好的感情是懂得。樊万虎与杜粉静互相懂得,作为医者,救死扶伤是自己的职责所在。夫妻俩都期待着春天的来临……相携回家,步履轻盈,带着胜利的彩霞。

● 犹如从200米高空蹦极,感控来不得一丝一毫马虎

“你是西安来的,感谢你每天都来鼓励我、开导我,在你们的悉心照顾下,我一定能早日康复!”“那行,我们拉钩!”在武汉市第九医院重症监护室里,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控科专家雷小航与患者这样对话不知有多少次了。

雷小航是陕西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感控组副组长,主要负责医疗队接管的2个重症监护室医疗组30余人的感控工作。

新冠肺炎病毒的高传染性导致武汉多位医护工作者的生命年历永远地停在了这个春天。感控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月22日,国家卫健委要求各省选派省级感控专家前往武汉援助,雷小航第一时间报名。当在朋友圈看到全院医护人员踊跃报名支援湖北时,她在后面留言:“别怕,我与你们同行,我会保护大家!”她知道自己的专业在抗击疫情战斗中的重要性。1月26日,雷小航随陕西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

抵达武汉的当日,雷小航便开始连轴转。第二天,整整一天,从早到晚,雷小航对全体医疗队队员开展个人防护知识的培训并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夜晚,当队员们都休息后,她开始制定感控流程、制度和应急处理措施,包括医疗队队员如何进出宾馆房间都有详细的步骤。

“整个院感流程,我们进行了再造,划分了清洁区、缓冲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然后严格这些区域的管理和流程,制定了非常严格的院感流程路线图。”雷小航说。

1月30日,陕西医疗队全面接管了武汉市第九医院的重症监护病区,雷小航也把自己的工作场所前移到了重症病区。“你们要去的所有场所,我都会先去查看,绝不会让大家暴露在危险的环境之下。”她现场指导医护人员穿戴防护用品,并陪他们进入重症病房……医疗队队员把感控专家看作排雷工兵,称雷小航为他们的“雷神”。

2月5日,雷小航来到ICU病区,得知前一天收治的一位39岁的患者去世,而这位患者的父亲就在5楼病房接受治疗,他还不知道儿子已经病故。面对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的离去,雷小航和队员们都感到了胸口压抑着的痛,“为什么会这样?”

这天恰逢医疗队开辟新病区,有个别队员因雷小航的严格要求冲她发脾气,雷小航没做任何辩解,可回到房间后,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

“这个患者的死亡,让大家看到了新冠肺炎的凶险,因为患者是在清醒状况下突然死亡的。”雷小航说。

一个个未眠的深夜,雷小航会把这一天在病区看到的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环节和细节,在脑海里再过一遍:还有哪一块儿存在着危险因素?哪一块儿是容易被忽视的?哪一块儿可能会引起队员操作上的失误?她将需要注意和改进的要点,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下来。

队员们每天面对重症患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雷小航设计出了有关医护人员心理测试的调查表,希望对队员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动态了解,并及时调整对他们的心理干预,让队员们能够平稳度过这段艰难时期。

2月13日,雷小航买来一堆玫瑰花,和几位队员用了一下午的时间,把玫瑰花一枝枝修剪好。雷小航说:“我平常并不是浪漫的人,在这个特殊时期,希望玫瑰花带给大家一个惊喜,减轻他们工作中的一些压力……”

雷小航明白,每一次队员的出发,都犹如从200米高空蹦极,必须要“double check”,她会对每一批进入隔离病房的队员叮咛了再叮咛。

“没有人给你改正错误的机会。”雷小航说。

● 活下来!降低病亡率才是终极一役

3月4日,施秉银进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七、八病区查看病人,他放心不下七病区的一名危重症患者,这名患者已先后进行了气管插管和ECMO治疗。

60岁的施秉银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西安交大一附院支援湖北国家医疗队队长。再过一天,他来武汉战“疫”一线已整整一个月。

施秉银的战“疫”号角,从1月22日西安交大一附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誓师大会召开那刻起便已吹响。

每一天都是在凌晨结束又在清晨开始。

2月4日下午5时,西安交大一附院首例新冠肺炎治愈患者杜某出院,施秉银在医院门口送别了患者。当晚,他便带领重症医学科主任石秦东和两位ICU的护士长坐上了赴武汉的列车,为西安交大一附院支援湖北国家医疗队的进驻作对接准备。

他们本可以坐高铁去,但为了节约时间,选择了夕发朝至的直快列车,“咣当”一晚,一夜未眠。“我们早去一点,就可以早一点投入一线救治,就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施秉银说。

石秦东出发时默默地背上了呼吸机专用的双头氧气表和连接管路。这些设备搁在背包里很沉,可他怕前方万一没有会耽误抢救——这些救命设备后来全派上了用场。

初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施秉银的心情十分沉重,“医护人员已经很疲惫,有些人已被感染”,而且,“每个病区每天都有患者去世”。

对医者来说,这是一场从死神手中救回生命的战争,一切都刻不容缓!

2月7日,西安交大一附院133名包括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感染科、心血管内科、肾脏内科等多个专业的“精兵强将”迅速集结,奔赴武汉。

2月9日,西安交大一附院支援湖北国家医疗队正式进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整建制接管七、八病区。

“这两个病区是由妇产科和血管外科改造的。我们重新制定了详细的感控方案和流程,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及时为病区配备了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高流量吸氧机等设备。”施秉银深知,疫情凶猛,这些设备都是必不可少的生命桥梁,是从死向生的桥。

“挽救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将危重症患者病亡率降下来!”施秉银到武汉伊始便提出了这一目标。

作为内分泌专家,施秉银深入临床一线指导救治工作,参与重症患者的诊疗,建立重病例讨论机制,每天晚上7时至8时组织多学科专家会诊。

带着自己对病例的分析和思考,施秉银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联合医务处提出成立“降低新冠肺炎患者病亡率小组”,建议被采纳。这个小组由施秉银担任组长,集合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复旦中山医院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专家力量。

“我们针对累计死亡病例逐例评估和讨论,总结经验,形成分析报告,指导危重症病例的救治,对降低病亡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施秉银说。

救回每一名危重症患者都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3月1日上午,七病区一名重症患者病情急转直下。

想尽一切办法抢救患者生命!患者在死亡黑洞中下坠再下坠,医者拼尽全力,托住,再托住!

西安交大一附院团队立即与专家组会诊患者病情,商讨治疗方案。施秉银与重症医学科主任石秦东交流后决定,“上ECMO!”医护紧急集结,ECMO上机运行,患者生命体征终于平稳,“活过来了!”整个抢救团队都为生命的复苏而欣喜……

每一名转危为安的患者,都是医护人员苦苦“守”回来的。戴着厚厚的防护设施,透过水汽和汗水弥漫的护目镜,他们目光坚定:守命,守希望,守患者性命相托的信任!

在施秉银的倡导下,医疗队在隔离病区内首创医患微信交流群,患者的紧张感与无助感得到了纾解。护士每天都会俯身跟患者交流,送上暖言热语,“我们是从西安来的医疗队,相信我们,一起加油!”

不让患者独自苦痛,这是医者最大的温柔。

“我们刚到时,病房的气氛很沉重……现在,气氛越来越好。”西安交大一附院内分泌科护士杨媛媛说。

“如果我能活下来,一定到西安看你们!”有患者哽咽着对护士致谢。

活下来!——这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每次施秉银去隔离病房查房,患者都会紧紧拉住他的手,久久不愿放开……

“为了早日战胜疫情,我们会争分夺秒,不懈努力。” 3月5日晚,施秉银在连线中信心满满,“相信武汉疫情很快会结束!”截至目前,西安交大一附院支援湖北国家医疗队管理的108名危重症患者,只有两例因病情过重病亡,其他患者全部转危为安。

“秦兵”出征,不破楼兰誓不还!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打响后,一批接一批的陕西医护人员奔向湖北。截至目前,已有22批次146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陕西医疗队战斗在湖北抗疫一线。派出的医护人员中,公立医院约占三分之二,民营医院约占三分之一。他们义无反顾,无论生死,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赳赳老秦,共赴“疫”线!秦有锐士,谁与争锋?!

● 妈妈,武汉止疫时,共看春花笑

“史庆辉,有任务,要出发!11时20分准时到达学校行政大楼前集合。”大年初一10时20分,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影像医学科医生史庆辉正在工作岗位上值班,突然接到驰援武汉的命令。

史庆辉迅速和同事交接了工作,直奔集结点。半小时后,妻子送来了行李。就这样,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一小时集结,史庆辉与另外5名战友一同匆匆踏上征程。

“妈妈,我又一次出发了!……”当史庆辉和战友登上开往武汉的高铁时,他眼泪簌簌直流地给母亲发去微信。

原来,除夕夜驰援武汉的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抵达武汉后,连夜协调对接工作,依据初步掌握情况,认为需增派影像学和检验医疗人员。于是,医院立即通知史庆辉他们大年初一上午紧急集结出发!

9年前,史庆辉已响应号召选择自主择业退役后又在科室返聘。作为一名有着25年军龄的老兵,当祖国召唤时,他义无反顾。“当天下午5时到达武汉后,我们就直接去了武汉市武昌医院,了解情况后才到驻地。”史庆辉说。

史庆辉76岁的母亲在除夕这天出院回家,身体并没有完全恢复,就是想一家团团圆圆过个年。老人家没想到,除夕晚上吃过团圆饭后,儿子大年初一就奔赴武汉了。

看到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时,武昌医院医生流着泪说:“你们来了就好了,我们现在可以放心了!”

连线中史庆辉说:“在武汉市武昌医院时,重点是门诊病人多。目前,医疗队转移到了火神山医院,这里的确诊病人更多,2月12日一天就为100多名患者拍片诊断。忙到下班时,防护服里面的衣服全部湿透了。”

1月31日,史庆辉的母亲张茹英接到了儿子第一个报平安的电话,十分开心。满心牵挂的她为儿子录下了这样一段视频:“儿子,记得2008年的时候,你临危受命,参与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工作。这次疫情突发,你又一次出征,救死扶伤。作为一个男人,一生有这样的两次经历,值得骄傲。你也是妈妈的骄傲!盼望你早日平安归来!”

看到母亲的视频,史庆辉热泪长流——妈妈,您放心吧!儿子不会辜负您的期望,武汉止疫时,共看春花笑!

春天,已经在路上……

那些蓬勃的芽、盛大烂漫的花也已经在路上……

是的,“一切都会好的!”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觉得这句话如此有力量。

因为,春天,从不会迟到。因为,总有明亮的脸庞在灰暗的天空下闪耀;因为,“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身医心”,是医者刻在心底的信条;因为,在无数个晦暗不明的危难时刻,总有那些大写的不朽的人,照亮我们的庸常。

疫情终将过去,勇气和力量也会在伤痕中生长……

在无数个奇异清晨和诗意黄昏,我们还会吟唱:

是什么让我们难过?

是什么让我们快乐?

是什么让我们勇敢?

是什么让我们高歌?

……

当明媚的春光重新洒满人间,和煦的春风再次轻抚大地,这段难忘的岁月已然流淌成歌,你们的身躯,亦将站立成碑。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