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脱贫攻坚战
发布日期:2020年03月09日
冯池村是他最深的牵挂

本报记者 程伟 见习记者 杨晓梅

初春的冯池村,田野里开始泛绿。自正月初四返回冯池村后,杨凯就再没有离开村子。眼下正是春耕时节,他想赶在村民出去之前,再去给村民做做防疫工作,叮嘱大家不要在地里扎堆,最好错峰耕种。

今年是杨凯担任冯池村驻村第一书记的第3个年头。经过这几年,杨凯从一个缺乏农村工作经验的“愣头青”变成了各项工作游刃有余的“多面手”,冯池村也由一个贫困村转变成远近闻名的“菊花产业村”。

菊花开 产业兴

冯池村位于华阴市孟塬镇,地处旱塬,土地贫瘠。近年来,村里大部分的年轻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冯池村成了留守村。

2017年5月,担任冯池村驻村第一书记的杨凯刚来到村里时就立誓“冯池不脱贫,我就不走人”。为了能让群众多增收,杨凯与村干部、群众代表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后,把菊花产业确定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并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公司,采取“党支部+公司+贫困户”模式,流转560亩土地,吸纳37户贫困户入股,争取了120万元帮扶资金,建起了菊花加工厂房,村民可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园区务工的方式获得收益。2019年,该村集体经济公司收益达到了10万元以上,村民的年平均收入从2016年的7500元增长至2019年的1.3万元。

村民冯建设告诉记者:“我在菊花地里务工,一天60元工资,一年能累计做三四个月,再加上我当保洁员,一月还有500元工资。”

小康路 一起走

如今冯池村摘了穷帽,但有些特殊贫困户,还需要特殊照顾与帮扶,他们能否尽快脱贫是杨凯最牵挂的事情。

2018年8月,冯池村的贫困学子冯小梅收到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冯小梅的母亲找到杨凯,希望杨凯能帮忙解决孩子的学费问题。杨凯积极联系各方,为冯小梅争取到了3000元的学费。学校开学时,杨凯又主动把冯小梅送到学校。3年来,杨凯共为村里17名像冯小梅一样的贫困学生,争取到各类助学金7.3万元。

2019年4月,贫困户冯抗龙因患脑溢血导致下身瘫痪,他的妻子姜香秀找到杨凯,希望村里能帮扶他们买一辆轮椅。杨凯二话不说,自己花钱给冯抗龙买了一辆轮椅,并为他家申请了临时救助和低保。冯抗龙家的光景逐渐好转,冯抗龙的妻子也不吵闹着要离婚了,一心一意照顾着冯抗龙。

“脱贫攻坚到这个时期,留下的多是最难脱贫的关键少数,他们尤其需要关心和照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才能激发他们积极努力、向上向好的脱贫志气。”杨凯说。

疫情不除 他不回

在杨凯心里,冯池村早已成了自己家。正月初四上午,杨凯接到冯池村村干部的电话,二话不说,穿好外套,拿了车钥匙就准备出门。杨凯的母亲追到门口劝阻:“病毒人传人,你这个时候出去,很危险!”杨凯的妻子也说道:“别人都宅在家里,你还往外冲,你也要考虑我们的感受!”“都不去,村里的疫情防控咋办?村里医疗条件差,村民防范意识也差,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性强,我放心不下。”说着杨凯就出了门。

一到村,杨凯就立即投入工作,组织成立了疫情防控党员战斗队和战斗小组,明确职责,和村干部一起对全村所有居住群众进行全面摸排,并迅速对这些人分类登记造册,建立台账。

回村一个多月来,杨凯每天都带着消毒人员对所有返乡人员的家庭逐一进行消毒,他还组建了返乡人员微信群,每天及时推送相关消息,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众外出,他还当起了义务采购员,把群众急需的生活物品送到家。

一年之计在于春。3月3日中午,杨凯又请来了花椒技术专家给种植户指导拉枝。在村民们面前,他是坚毅、乐观、冲锋在前的杨书记。在电话里,他是逞能装强的好爸爸。杨凯和女儿视频电话时,女儿总问他:“爸爸,你啥时候回家呀?奶奶说她不放心你。” 他总回答说:“快了快了,爸爸好得很,等爸爸忙完了就回……”

其实从入村到现在,杨凯基本上每顿饭都是一碗泡面、一个馒头、一根葱……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