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杨小玲 实习生 郭靖伟
养老,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陕西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853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的21.6%,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调查显示,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一边是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口,一边是强烈的居家养老意愿,做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成为迫切需要。
我省通过完善机制、发展产业、全面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措施,让更多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愿望成为现实。
科技赋能 让居家养老省心放心
“有了一键呼叫装置,像随时有人守护在身边,我独自一人在家也非常安心。”近日,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街道尚朴社区82岁的独居老人罗正刚指着床头柜上一个白色的小方盒说。小方盒上有一红一绿两个大大的按键,非常醒目。“按下绿色按键可以一键呼叫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按红色按键可以联系孩子们,省去了手机拨号的麻烦。”罗正刚满意地说。
一键呼叫装置一头连着老人,一头连着街道综合养老中心的智慧养老云平台。“智慧养老云平台绑定了辖区高龄老人的姓名、电话、具体位置、健康状况等信息。按下按键,平台的警示声就会响起,同时会显示呼入者的信息,方便工作人员及时回应老人的求助。”街道综合养老中心负责人哈自华告诉记者。
如今,这样的“智慧养老”场景逐步在陕西各地社区推广。
铜川市耀州区董家河镇孝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通过建立智慧社区数据服务平台、为辖区老年人配备呼叫定位器,及时掌握老年人的位置信息,保障老年人的出行安全。
宝鸡市金台区开通金台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后,老年人助餐、助医、助浴、助洁及代购代缴、陪医陪护等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
近期,西安市开展应急呼叫服务试点工作,将为1000名西安市户籍的独居老人免费提供应急呼叫服务。这一服务还将逐步覆盖全市独居老人。
“智慧民政”一体化平台、“秦养老”小程序、掌上养老院、虚拟养老院……陕西通过不断织密的智能化信息网络,让老年人能在居家环境中享受专业照护服务。
“幸福驿站” 让暖心服务“近在咫尺”
老人在家不想做饭怎么办?
居家老人的基本医疗和康复需求怎么解决?
居家老人的文化娱乐需求如何满足?
我省依托小区周边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解决居家老人的照护难题。
10月15日,记者来到西安市国际港务区全运村采薇苑小区的日间照料中心。活动室内,有的老人在写字画画,有的在下棋;一旁的理疗室内,中医正为几位老人进行理疗。
“中心覆盖了社区周边3个小区的近千位老人,为他们提供助餐、午间临休等服务。”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负责人张虎介绍,除了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心还会为不便出门的老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洁等上门服务,把老年人日常、急需的养老服务送到“家门口”“家里面”。
除了功能日趋完善的日间照料中心,陕西还稳步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使其成为养老体系的重要补充,让优质养老服务“近在咫尺”。
目前,陕西已建成各类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1.78万个,其中,居家养老服务设施1.68万个,城市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93.8%;拥有各类养老床位33万余张;设立为老助餐服务点4929家。同时,通过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融合、医养康养康复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有效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计划到2025年,我省将构建起‘一县区一院所、一街道一中心、一社区一站点’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一刻钟’养老服务圈,让老年人享受便利的养老服务。”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高静表示。
个性化改造 让家的“港湾”温馨美好
卧室及卫生间安装扶手,配置淋浴椅,地面进行防滑处理,室内安装烟雾、燃气、浸水智能报警器,给老年人配备手杖和生命体征检测设备……这一系列微改造、微变化,让不少老人有了更安全、更舒心的生活环境。
“年纪大了,身体状况不如以前了,总担心哪一步没走稳会摔倒。”西安市莲湖区红庙坡街道博文苑小区78岁的周秀云感慨,“有了这些扶手、淋浴椅,生活方便了许多。你看,屋里还配备了不少24小时值班的‘电子保姆’,我这心里踏实多了。”
陕西已于2023年完成了1.8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计划到2025年完成5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目标,让“享老”从家开始。
2023年10月,《陕西省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发布,明确对健康、失能、经济困难等不同老年人群体,分类提供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等三大类26项基本养老服务,要求各市(区)结合实际出台清单,且覆盖范围和实现程度不低于省级清单,用清单化、标准化的方式将基本养老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老年人提供。
“老年人的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要跟进到哪里。我省将持续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努力为853万老年人提供更多可感、可及的养老服务,全力满足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期盼。”省民政厅副厅长李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