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柏桦
“这个戏的唱词很有诗意且通俗易懂,舞台设计也很有新意,原来秦腔这么美!”
“听朋友介绍专程来看的,没想到秦腔还有如此令人耳目一新的剧目,和传统戏曲给我的印象完全不同,很精彩!”
……
11月11日,秦腔《无字碑》作为第十届秦腔艺术节闭幕演出在西安开元大剧院上演。演出现场,许多观众感慨,这戏听得过瘾、看得入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包括戏曲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耀出新时代的光芒。作为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大省,陕西近年来大力扶持、推动戏曲事业发展,全省优秀戏曲作品不断涌现、青年人才迭出。戏曲发展成果惠及三秦父老,展示出“姹紫嫣红竞芳菲”的喜人景象。
无论是颇具中国传统美学意蕴的秦腔历史剧《昭君行》《姚启圣》《无字碑》,还是关注时代发展、观照人民生活的秦腔现代戏《生命的绿洲》、陕北道情《乾坤湾》、商洛花鼓《若河》,以及紧抓年轻观众群体喜好的秦腔神话剧《大闹天宫》《宝莲灯》等,无不彰显着陕西戏曲与时俱进的蓬勃生命力和陕西戏曲艺术工作者勇立潮头创新创造的志向和气魄。
为了让戏曲艺术更广泛地走进人民生活,近年来,陕西率先出台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戏曲类地方性法规《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打造全国首个以秦腔艺术文化为核心的易俗社文化街区,建成多个专题博物馆,持续举办秦腔艺术节、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等活动,并通过网络传播展示平台、数字博物馆、文创产品以及动漫、影视行业与戏曲艺术的融合发展,为“陕西戏剧”品牌建设和戏曲艺术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力。
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将文化惠民演出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创新演出形式和内容,丰富产品供给。榆林市、延安市将酒曲、陕北说书等非遗项目搬上舞台;汉中市实施“天汉大舞台”文化惠民演出“四进”活动;宝鸡市推出秦腔剧本10余个,做优做强“话剧月月演 秦腔周周唱”品牌文化活动;商洛市新创排本戏、折子戏、小戏小品等文艺剧(节)目200余个,更好满足群众多元化的艺术需求……
近年来,我省将“戏曲进乡村”作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举措,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发展模式。每年1万多场“戏曲进乡村”的惠民演出,通过线下线上同步演播的方式,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扩大了文化惠民的覆盖面。
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以来,陕西“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补助资金达2128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付补助资金9635万元,陕西省级财政配套补助资金11649万元。全省“戏曲进乡村”已演出近6万场,仅今年上半年就演出6000场次。陕西戏曲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生活、走进群众心里,以高质量供给更好满足人民新期待,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省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