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28年来,南沟村群众在黄土地上一点点完成绿色拼图,不仅让生态巨变,还让南沟村逐绿生金、由美向富。图为8月11日拍摄的南沟村。 本报记者 王姿颐摄
本报记者 王姿颐 刘居星 通讯员 徐志全 薛祝梅
在吴起县南沟村村史馆,有一张20世纪90年代的老照片:一个光秃秃的山头上,孤零零地立着一棵槐树。
8月12日,记者来到当年拍摄照片的位置,俯瞰照片中的山头,这里已成为一片林海。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海,变化不言而喻!
1996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闫志雄带领南沟村群众,开启战天斗地的植绿护绿实践——向黄沙宣战,再造秀美山川!28年来,9届支部班子接力奋斗,在黄土地上一点点完成绿色拼图,不仅让生态巨变,还让南沟村逐绿生金、由美向富。
如今,在父辈栽种的绿树下,“乘凉”的儿孙端起“金饭碗”,吃上了“生态饭”。
种树,一个没有退路的选择
“山秃、地贫、人穷,不种树咋办?”8月12日,坐在被绿意环绕的自家小院中,闫志雄回忆起20多年前村里的情形,连连摇头。
1996年,闫志雄当选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南沟村,黄沙漫天,山扛不了风,地保不住水。村里人灰头土脸忙一年,有时还收不够一家人的口粮。“只要山上有林,就可以把风沙挡住;地上有草,就能把水土存住。”要想扭转南沟村的面貌,种树,是一个没有退路的选择。
“粮都种不好还种树?”
“祖祖辈辈都不种,为啥现在要种?”
村民七嘴八舌的发问并没有动摇闫志雄的决心,他依然挨家挨户去动员。
“好!我们跟着你干。”村民决定为生存而战。
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启动,一场“绿色革命”也在吴起拉开序幕。闫志雄和支部班子更加确信,种树这条路不会错。
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南沟村,干旱缺水、气候条件恶劣,种树极为不易。
春寒料峭,村民背上树苗、铁锹、铁锅、干粮,手脚并用爬上山梁,到坡地挖坑、栽树。
“大伙儿在地头支起铁锅做饭,中午困了就把衣服蒙在脸上席地而睡,大风吹得眼睛睁不开也不停工……”南沟村柳沟组组长匡志雄回忆,“碰上下雨天,地变软好挖坑,才是大干的时候。”
“折磨”村民的不仅有艰苦的环境,还有闫志雄严苛的标准。
“咱这儿条件差,要用科学的方法,才能保证成活率。”按照专家建议的株距、行距,闫志雄做了相同尺寸的木棍,挨个比对、校正树坑之间的距离。
即使如此,有的树也没能成活,还得反复补种。
没有一夜之间变换山川的奇迹。村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汗水浸润,才让山头一点点绿了起来。
1996年至2002年,南沟村累计造林1.6万亩。“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村”——南沟村的造林经验被广泛推广。
增绿,一场改天换地的实践
20世纪90年代,南沟村水土流失严重,“下一场雨脱一层皮,发一回水满沟泥”。为了淤地种粮,闫志雄带着村民在南沟村的沟岔里,打了数十个淤地坝。
持之以恒造林,让山体水土保持功能不断提升,淤地坝拦截不到淤泥,反而蓄起清水,形成一片片水域,成为独特的风景。
抬头望,满目青山;低头看,汪汪碧水。不知不觉间,南沟村换了新颜。借助南沟村的经验,吴起县的许多村庄也“绿”了起来,全县生态实现蝶变。
在吴起县退耕还林展览馆里,一张动态遥感植被覆盖图见证了吴起县的生态恢复历程:随着时间推移,光秃秃的山峁从土黄变成浅绿,再慢慢变为深绿。
根据气象数据:1997年以前,吴起县年平均降水量为427.4毫米,2011年至202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502毫米;植被恢复后,吴起县沙尘天气从2002年开始明显减少。
生态变好,人们对土地有了更多期待。村民开始向土地要效益,越来越多的山桃树、山杏树、苹果树等经济林木“上了山”。
8月12日天刚亮,南沟村村民段慧莲就包好头巾出了门。她要进山捡山桃。
“山桃核1公斤最高能卖到5元钱,要是勤快一点,一夏天能赚两三万元呢。”在段慧莲和当地村民眼里,这是大山的馈赠。
捡山桃时,村民中午很少回家。山林茂密,他们在树下吃饭、休憩,享受自己创造的阴凉。
看到村里的变化,南沟村后生刘虎返乡,种了170多亩山地苹果。为了增加效益,他又摸索着在林下养鸡,逐步延伸生态经济产业链,2023年收入突破40万元。
兴业,一次由美向富的探索
青山碧水常新,闫志雄却老了。
闫志雄连续7届被村里的党员推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18年,新任村党支部书记白涛接过带领南沟村发展的“接力棒”。
交接之际,闫志雄与白涛来到南沟水库。这片闫志雄带领村民打下的最大的淤地坝,如今碧波粼粼、风光秀美。
“好山水给南沟村带来新机遇,只有做到生态养民,才能巩固植树造林的成果。”白涛说。这与闫志雄的想法不谋而合。
南沟村人摆脱了“广种薄收”的困境后,开始探索林下生金的新路子。
同年,吴起县秦风水韵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打造以南沟水库为中心的“一心八点”景区,发展乡村旅游,2019年旅游综合收入150万元。2023年,南沟村人均年收入超过1.8万元。
7月13日,南沟村新打造的儿童游乐园开放,一个月的收入超过50万元。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工作,有的开农家乐,有的成为游乐园管家,有工资、有分红。南沟村的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存下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当年种下的财富现在取。”南沟村村民薛普是一名公益护林员,他告诉记者,现在村民都意识到树是“宝贝疙瘩”,自发巡山护林,随手捡拾垃圾。
白天,清风徐来、鸟雀啁啾;晚上,林木深深,偶尔听见几声蛙叫。南沟村正在不断丰富新业态,走出一条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与农业产业有机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