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镇馆之宝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1日
凤头人面铜壶
文化交流的“使者”

扫描二维码了解凤头人面铜壶

凤头人面铜壶。 受访者供图

7月22日,临潼博物馆副馆长王芳萍在讲解凤头人面铜壶。

7月22日,游客在拍摄凤头人面铜壶。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张琪悦摄

凤头人面铜壶

姓名:凤头人面铜壶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唐代

出土地: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

年龄:1300余岁

户籍登记时间:1985年

现住址:临潼博物馆

本报记者   张琪悦   实习生   杨梓禾

7月22日,临潼博物馆分馆(华清宫景区明珠殿)内,游客络绎不绝。舍利宝帐、金棺银椁、唐三彩狮子、鎏银虎腿兽面衔环铜香炉、银首锡杖、凤头人面铜壶……一件件精美的唐代珍宝引得游客驻足观赏。

其中,一件造型独特的凤头人面铜壶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唐代凤头人面铜壶有波斯元素,是中亚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融合交流的见证,也是丝绸之路联通世界文明交流的有力物证。”临潼博物馆副馆长王芳萍说。

壹  重见天日的庆山寺地宫

1985年5月5日,在陕西临潼县(今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露台乡的凤凰塬上,一位农民烧砖挖土时,无意中挖开了一处地宫。经文物管理和考古部门抢救性发掘清理,地宫中出土了封存1000多年的唐代珍宝——释迦如来舍利宝帐。宝帐内置银椁,银椁内置金棺,金棺内藏舍利瓶,瓶中珍藏着舍利。

参考出土的石碑上的文字,考古人员确认,这处地宫为唐代皇家寺院庆山寺所有。碑文记述,庆山寺创建于武则天时期,为皇家供奉,规制极高。武则天垂拱二年十月的一天,长安东邻的新丰县露台乡,晴朗的天空突然雷电交加,刹那间山摇地动,一场没有任何先兆的地震袭来。一夜之间,平地上涌出一座高二十余丈的土山,山南裂出三眼大泉,形成周扩约三百亩的大水池,池中有龙凤之形。武则天认为是天降吉祥,于是赐突起之山名“庆山”,所在县改名为“庆山县”,并兴建庆山寺。

相关记载还见于《旧唐书·五行志》:“则天时,新丰县东南露台乡,因大风雨雹震,有山踊出,高二百尺,有池周三顷,池中有龙凤之形、禾麦之异。则天以为休征,名为庆山。”这是有关庆山及庆山寺最原始、最真实的史料。

开元初年,庆山寺经历了一次整肃,逐渐衰落。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倡导重修庆山寺。5年之后,庆山寺建设完成。在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中,庆山寺惨遭毁灭。大量地上佛教珍宝被劫掠一空,庆山寺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

文物考古部门在对庆山寺遗址地宫的抢救性发掘中,共出土文物146件(套),其中等级文物119件,包括令人瞩目的凤头人面铜壶、三彩盘、三彩狮子、三彩南瓜以及壁画和石刻等极其精美珍贵的文物。这批文物一经面世,便享誉海内外,曾多次到日本、欧洲等地展出。所到之处,观众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沉寂千年的庆山寺,至今仍有诸多未解之谜。随着文物蕴藏的历史密码被破解,唐代有关历史事件、文化交流、宗教传播方面的迷雾,也将得到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解读。”王芳萍说。

贰  充满异域风情的“胡瓶”

在庆山寺地宫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中,凤头人面铜壶尤为特别。“这件铜壶造型奇特,据考证,目前国内仅此一件。铜壶俯视为莲花状,腹部有6个高浮雕人头,面貌与天竺人相似,见证了盛唐时期不同国家间的友好交往。”王芳萍说。

凤头人面铜壶高29.5厘米,腹径14.5厘米,凤首龙柄,壶颈细长,喇叭形圈足。专家根据文物的造型及壶上的忍冬纹判定,铜壶应为西域所产,由商人或者僧侣通过丝绸之路带入长安。这类由域外传入中国的铜壶,史籍上一般称为“胡瓶”。盛唐时期,长安城中的贵族十分喜欢此类物品。

凤头人面铜壶腹部的6个高浮雕人头,面部栩栩如生,肌肉丰满,弯眉大眼,小口修鼻,口与鼻距离极近,额前分发,两两共结一条发辫。壶首的凤首龙柄设计精巧别致,壶颈的凸弦纹增添了装饰的层次感,喇叭形圈足则使整个壶身更加稳定。

“凤头人面铜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铜壶腹部人面的弯眉大眼造型以及共用发辫的独特方式,既体现了印度文明的特点,又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王芳萍说,铜壶见证了唐代丝绸之路的文化包容和文明互鉴。

从使用痕迹推断,凤头人面铜壶并非专门为寺院定制,应为实用器。时至今日,凤头人面铜壶的用法还未能确定。有专家推测,凤头人面铜壶可能是用来盛酒或者装水的。

叁  彰显大唐开放的胸襟

唐都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以兼收并蓄的姿态包罗多种文化,大量的胡人在此长期居住、生活。

胡人群体泛指来自西域、中亚、西亚等地的各种人群,包括粟特人、波斯人等。他们有的是各国王族成员后裔,有的是商人、匠人、乐人等。在唐代,胡人来长安不仅可以娶妻生子,买房定居,还可以入朝为官、经商开店。这些胡人在长安为官拜将、经商兴贩、吟唱弹弄,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王芳萍介绍,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通过丝绸之路,各种文化元素相互传播、相互影响。人们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带来新鲜的外来文化的同时,彰显着大唐开明开放的胸襟和气度。

“凤头人面铜壶就像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来到长安,留在长安,成为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物证。”王芳萍说,它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和包容,也体现了唐朝在文化艺术上的多元与繁荣。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