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社会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1日
毕业季,大学生求职要警惕陷阱

本报记者 周明

今年以来,西安邮电大学应届毕业生张子琪已经参加了多场线下招聘会,也进行了多次线上简历投递及面试。

这位西安本地的姑娘,有一个很好的求职习惯。“每次有比较心仪的求职机会,我都会主动上网或者托人核实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以免上当受骗。”6月5日,张子琪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张子琪求职时的这个习惯,值得更多人学习和借鉴。

临近毕业季,大学生在求职道路上充满了机遇,也会面临一些风险。在求职过程中,高校毕业生要格外关注相关信息,警惕求职骗局。

人社部门提醒,求职者可以借助多种渠道核实信息,比如企查查、天眼查、学校的官方就业网站等,确保所应聘的公司,包括就业地点都是真实存在的,并核实公司是否有不良信用记录。

同时,求职者不能盲目相信各种承诺和吹嘘,一些不写在合同上的信息,都有可能是虚假承诺;当职位看起来过于美好或过于轻松,工资却明显超过同行业的水平时,不妨多思考一下是否合理;通过查询公开信息和公司官方网站,了解公司的背景和口碑,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求职机会的可靠性。

此外,求职者还要提高维权意识,如果发现因就业歧视、虚假承诺或违法行为导致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要敢于站出来维护。如果是学校提供的就业途径,可以尽早向老师反馈真实情况;如果是校外的信息来源,可以向相关部门或权威机构寻求帮助。

“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期间应加强自我保护,注意防范虚假招聘、乱收费、扣证件、培训贷等求职陷阱。有工作意向后,尽量多和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亲朋好友沟通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陕西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部部长杨小波表示,要提高求职安全意识,增强识别就业陷阱的能力,不走所谓的“求职捷径”。一旦遇上求职陷阱,请立即拨打“12333”电话向人社部门投诉举报,如果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伤害,请立即向公安部门报警。

近日,各级人社部门在其官网及公众号上相继发文,提醒求职者警惕陷阱套路。根据官方资料,记者梳理出求职过程中如果遇到以下“信号”,则预示着公司可能不靠谱,求职者一定要警惕。

一是面试只“画饼”不谈待遇。在面试过程中,尤其到了谈入职的时候,公司只强调美好前景和发展机会,而回避谈论具体薪资和福利待遇。二是入职缴纳押金、培训费,甚至扣押身份证件。一些不靠谱的公司,可能会借口培训或入职押金,要求求职者支付一定的费用。三是试用期转正后或上班满一年才缴纳五险一金。如果公司声称试用期转正后或上班满一年才开始缴纳五险一金,这可能意味着公司并不愿意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四是粉饰岗位。一些不靠谱的公司可能在招聘广告中夸大岗位和待遇吸引力,但入职后的实际情况与所描述的情况完全不符。五是无明确收入构成标准。如果公司没有明确的收入构成标准,那么很可能在薪资支付上存在问题。

如何应对这些“信号”?人社部门表示,遇到上述情况,不一定都是陷阱,只是不靠谱的概率较大。人社部门建议,求职者在面试前后,要从多种渠道了解公司情况,包括行业资讯、公开信息等,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在签署合同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特别是涉及薪资、福利等方面的内容,如果有疑虑,可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不要因为过度相信公司或者嫌麻烦,就签合同;不要将个人身份证件原件、银行卡密码等敏感信息交给公司,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如果发现公司存在违法或不正当行为,要有维权意识,可以寻求法律援助或相关部门的帮助。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