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二月二十四日,秧歌队在榆林古城表演。 本报记者 李旭佳摄
2月24日,第四届“非遗闹古镇 欢乐过元宵”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展演活动在城固县上元观古镇举办。 本报记者 穆骋摄
2月24日,大荔县剪纸、非遗锣鼓等10多个非遗项目走进高铁站与旅客互动。 本报通讯员 李世居摄
2月24日,群众在“龙腾万里幸福年”渭南市2024正月里·新春文化大庙会元宵节文化活动上演出。 本报通讯员 崔正博摄
2月24日,在“烟火满雁塔 欢乐中国年”——雁塔区非遗文化艺术节现场,舞狮表演赢得观众阵阵喝彩。 本报记者 段承甫摄
二月二十四日,铜川市元宵节社火调演活动在新区举办,宜君县代表队节目《舞龙》颇为壮观。 本报记者 仵永杰摄
本报记者 柏桦
正月十五是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中国春节年俗中的重要节令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元夕、灯节。
两千多年来,月光如水、花灯如山的长安上元夜,一直被文人墨客浓墨重彩地书写。这一夜,茶坊酒肆灯烛齐燃,百里烟火不绝,歌舞百戏翩然;这一夜,“试灯风里卖元宵”,一碗碗冒着热气的元宵、汤圆寓意着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家人团圆。时隔千年,昔日长安已换新颜,闹元宵的习俗依然在三秦大地上流传。
热闹非常的舞龙、舞狮,由孩子们担任主角的社火芯子,大姑娘小媳妇表演的赶毛驴……2月23日上午,安康市恒口示范区创业大厦广场上,由恒口示范区各村(社区)联合上演的非遗民俗展演拉开了元宵节的序幕。晚上,鲁家村的“烧火龙”端上了安康人闹元宵的“硬菜”。天空中纷纷扬扬的雪花也挡不住游客结伴而来的脚步。
在安康,不耍社火、不看“烧火龙”都不算过完年。恒口示范区鲁家村的“烧火龙”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不仅是当地的一项传统大型民俗文化活动,也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正月十二出灯到正月十六结束,每年元宵节都有数千名游客专程来鲁家村看‘烧火龙’。如今,鲁家村将‘烧火龙’表演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打造了陕南民俗第一村的特色产业,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和安康人民的热情。”安康市恒口示范区文旅办主任唐李鸿说。
汉水之畔,“烧火龙”的热闹还在继续。城墙根下,一碗碗香甜软糯的汤圆被端上了桌。“我今天不仅吃了汤圆、做了彩塑‘汤圆’,还体验了好多非遗项目,特别开心。”2月23日,西安市群众艺术馆的“祥龙闹元宵 文化暖人心”2024元宵节非遗体验活动现场,环卫工人陈阿姨一边展示制作的彩塑“汤圆”一边说。
为了吸引更多群众走进文化场馆,过一个不一样的元宵节,关中礼馍、剪纸、结绳、彩塑、如意面花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将“工作室”搬进了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邀请西安市碑林区的环卫工作者代表、市民群众一起体验非遗文化、制作手工汤圆,感受传统年俗文化带来的乐趣。
红彤彤的“福”字从指间飞出,圆滚滚的彩塑“汤圆”被摆进小小的模型碗里,五颜六色的结绳工艺品、代表不同寓意的花馍、亲手拓印的木版年画,成为体验者奖励自己的元宵节礼物。当亲手包制的汤圆被下进热气腾腾的锅里,在氤氲的雾气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漾起笑容。
“呱呱坠地婴啼声,嘤嘤喧闹降新生……”“夫妻对拜祝新人,白头偕老永不分……”2月24日下午,陕北说书在神木市文化馆多功能厅里响起,已连续演出5天的沉浸式非遗展演《岁月当歌》再次开演,观众重温热闹喜庆的神木传统民俗。
此次非遗展演作为该馆新春文化惠民活动中的一项,自春节前向市民游客免费开放以来,已接待观众3000多人次。演出通过“闹满月”“过十二”“庆婚宴”三个篇章,串联起神木酒曲、转福圈、神木传统婚礼、神木八大碗等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也在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中,串起了时光年轮里人生的重要时刻。
“神木有着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无论是闹满月‘带锁’、十二岁‘开锁’的传统习俗,还是古老的婚庆典礼、高亢豪放的酒曲山歌,这些民俗风情和非遗文化展现的都是古往今来千家万户的喜庆日子。演出尾声,我们用一组神木今昔对比的照片来反映神木人民生活的改变,也希望能向更多人展示我们陕北翻天覆地的变化。”神木市文化馆馆长刘香妮说。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从长安上元夜的观灯、游街、赏月到今时三秦大地更加丰富多彩的元宵主题活动,千百年来,传统节日习俗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逐渐发生改变,但不变的是中国人赋予元宵节和美团圆的期盼,和对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咬一口香甜的元宵,赏一轮皎皎圆月,带着这份甜蜜与幸福,再次出发,奔赴下一段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