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发布日期:2021年06月10日
先锋与群众
“一心向党, 一心向村,一心向民”
——记三原县陵前镇柴家窑村村支书王卫

柴家窑村村支书王卫向记者介绍村里情况。本报记者 李卫摄

本报记者 李卫

三原县陵前镇的塬上,有个掩映在森林中的村落,风景美丽如画,它就是柴家窑村。数年前,这里还是不通水的旱塬,群众连吃水都困难。而如今,花园式的村庄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幸福感满满。

柴家窑村如此大的变化,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柴家窑村的村支书王卫。

6月2日,在柴家窑村的大槐树下,记者见到了这位塬上汉子王卫。他古铜色的面庞上洋溢着关中汉子爽朗的笑容。

王卫告诉记者,他担任村支书已经有十三个年头了。“当一个村支书容易,但当一个好的村支书不容易。”

2009年,王卫在村里广大党员群众的极力推荐下,放弃了年可净赚十多万元的服装生意,当上了拿着微薄薪资的村主任。有人问他为啥这样傻?王卫笑着说:“一个人的日子好了不算什么,全村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才好哩。”

为了带领全村人致富奔小康,不让一个村民掉队,王卫挨家挨户地摸清每家的情况,谁家有什么困难,有啥需要解决的问题,王卫心里都有一本账。王卫说,能否干好村上的事情,首先是看党员干部能不能敢为人先;能不能把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推进到底,关键在于党员领导干部是否敢担当、有作为。

要想富,先修路。为打通影响村民致富的道路,他在县住建局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多方筹资240万元,先后新修8公里泥土路,硬化了2.2公里断头路,实现了组组通、户户通,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为了彻底解决村上吃水难、用水难的老大难问题,他为村上争取到“引泾上塬”项目,解决了全村8000亩的耕地灌溉和自来水的日常供应难题。

为了让村民过上富裕好日子,王卫坚持改“输血式” 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帮助村民找准发家致富的路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他因地制宜,提出了以发展苗木花卉产业为主的发展思路,通过引进花卉苗木,柴家窑村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便从之前的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绿色苗木和花卉种植大村。村民的年平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名列三原县前茅。柴家窑村还获得了国家森林村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记者漫步在花园般的村落,心中赞叹不已,修葺整齐的花草苗木,如同柴家窑村村民的生活一样欣欣向荣。这几年,王卫通过与深圳万利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协调获得帮扶资金8万元,修建了五处村民活动广场,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村民们农闲时就来到广场,在这里跳跳广场舞,村民大会有时也在这里举行。村民们高兴地说:“我们也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为了方便群众办事和解决邻里的日常矛盾,王卫多方筹资修建了村级便民服务大厅和调解室,村民间的一些矛盾纠纷都被王卫耐心地一一化解。

站在当年革命前辈们召开土地革命会议的大槐树下,王卫告诉记者,柴家窑村的红色革命历史悠久,这片热土走出过金理科、马志舟等14位革命先辈,他们参与土地革命运动、农协运动等,为渭北游击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去年7月1日,村里特地在村民广场建立了一座高耸的石碑,上面书写着“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十二个大字。在碑的背面,记录着柴家窑村历史上每位共产党员的名字。碑文最后是这样写的:“一心向党,一心向村,一心向民。”碑文是这样写的,王卫也是这样做的。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