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26日
先锋与群众
做为群众谋福利的好干部
——记绥德县名州镇裴家峁村党支部书记马福财

裴家峁村的大棚管理员高兴地展示刚摘的草莓。 本报记者 李羽佳摄

本报记者 李羽佳

早春时节,对于农人来说,正是繁忙的播种季。绥德县名州镇裴家峁村村民李志江却准备收获香菜、油菜,为自己的菜摊增加新品种。

“种大棚菜,2月把苗种进地里,控制好温度湿度,一个月就能收获。我已经经营了30多年大棚了,有经验。”说完,李志江嘿嘿地笑着走进大棚。

裴家峁村位于绥德县城东3公里处,因为区位条件优越,果蔬种植销售成了村里的传统产业。20世纪80年代,村里就尝试整合80多亩川地种大棚蔬菜,这一尝试,村民种1亩地的收入翻了一番。

2012年,该村决定在山上再造一个裴家峁,统一流转山地3000多亩,建起绥德县创新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鼓励村民在园区从事水果采摘、大棚蔬菜种植等活动。李志江家就是其中一户。李志江骄傲地说:“我这小半辈子都跟着村集体发展经济,把家里的3个孩子都供成了大学生。现在他们都在西安工作、成家,我和妻子种着1亩多大棚蔬菜,日子也没有负担。”

为了担负起全村464户1692人跟着村集体发家致富的重任,裴家峁村党支部书记马福财在山上建农业园区,在平地建辐射榆林市南部6个县的裴家峁商贸综合批发市场,引入房地产公司开发住宅楼,深挖本村发展潜能,培植可持续发展产业,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每年有1亿吨货物从批发市场转运到绥德县外,村民年人均收入也从2015年的9000元增加至2019年的1.45万元。

改革步子迈得大,村里上年纪的老人最先开始掉队。今年68岁的马振生是裴家峁村的老党员,年轻时还当过村干部的他始终认为,土地就是农民的“铁饭碗”。在村里一个个新项目的发展中,他家的地也被集中流转,没地可种的马振生开始告状、上访。

从2010年开始,村里的每一项工作马振生都不支持,还拉着几个和他关系好的村民一起到市里、省上讨说法。为了扭转马振生的思想,村里安排和他走得近的村干部轮流上门劝说,组织党员干部外出学习时也早早给马振生报上名,每年分红时还给他算清楚每一笔账。亲眼见过其他地方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真实享受到本村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几年下来,马振生不折腾了。他说:“村里要转变,根本出发点还是为了全村的共同富裕。我都得到好处了,再告状不就成了胡说。”

马振生不再告状了,越来越多的村民放心跟着村集体干,马福财也收获了全村的认可。在今年2月的换届选举中,已经超龄的马福财得到了全村高度统一的支持,他还将在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再奋斗5年。61岁的马福财满脸皱纹,笑起来眉眼弯弯,但他初心不改,立场坚定。他说:“绥德地委旧址就矗立着‘站在老百姓中间’的群像,我也时常提醒自己,党员干部是党在群众中的代表。当干部不为群众谋福利,群众哪能支持你。”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