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一幕感动了所有人:
工作人员推着坐在轮椅上、已经97岁的夏森老人来到主席台正中,来到习近平总书记身旁。习近平总书记俯下身,郑重地为老人佩挂奖章,整理绶带。夏森老人激动得要从轮椅上起身,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俯身,微笑着轻抚老人肩膀,示意她安心坐好。
本报记者 雷魏添
商洛市丹凤县,一座位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拥有30万人口的小山城。这里向来是藏不住什么秘密的。
“夏森,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2月25日,电视里正在直播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
“夏森?”听到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时,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的丹凤女孩全艳叶不禁疑问:“这个名字和资助我上大学的夏森助学金项目,有什么联系呢?”
她拿起手机,立即查询:2013年,夏森老人和先生汝信拿出100万元设立了“夏森助学金”。顷刻间,全艳叶感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和许多受资助的学子一样,全艳叶之前一直以为“夏森”是一个慈善机构,直到这一天才真正了解,这位从耄耋之年开始,一直默默无闻帮助贫困学子走出大山的夏森老人,如今已近百岁。是她,用夕阳的余晖,照亮了秦岭深处50多名学子的“大学梦”。
3月12日,丹凤县科教局资助中心主任王建朝感慨地说,其实,早在15年前,当82岁的夏森老人第一次来到丹凤县时,就开始为贫困学子捐资助学了。这些年来,她省吃俭用累计捐出90余万元。
身着“最美华服”15年
2月25日,正在观看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直播的丹凤县第一小学(原丹凤县西街小学)校长马平富似乎发现了什么,焦急地翻看起手机。
“没错,肯定是同一件。”他连忙跑到街上的照相馆,“师傅,把这4张照片洗出来,要最快的那种。”
照片上夏森老人穿的深灰色格子外套,正是她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穿的那件!泪水模糊了马平富的双眼,思绪被眼前的老照片带回到15年前。
那是2006年5月的一天,马平富听说县上的对口帮扶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位老研究员要来学校看看。这位老研究员15岁时就奔赴延安投身革命,曾在那里教书育人,一生都挂念着孩子们的学习。
马平富记得,北京来的这位知识分子与自己想的有些差别。她衣着朴素,佝偻着身子,步履蹒跚,却仔细察看着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非常认真地倾听师生们说话。
看着眼前低矮昏暗的教室、残缺不全的桌椅、呼呼透风的窗户、凹凸不平的操场,夏森老人始终皱着眉头。当听到“许多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时,她立刻停下脚步,毫不犹豫地向随行人员借了2万元,交到校领导手中。
“我是经历过苦日子的,知道那种苦。看到这么多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习,让人心疼。不能再让孩子们在教育上受苦了,希望把他们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夏森老人的话言犹在耳。
从那以后的连续数年,西街小学每年都会收到夏森老人1万元的资助……多年来,她累计为陕西丹凤和江西上犹两地捐出省吃俭用积攒下的202.3万元,资助了182名贫困学生。
“她舍不得丢掉一件穿了15年的衣服,却对孩子们的教育从不吝啬。”马平富在微信朋友圈写道,“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华服’。”
无私捐助只盼成才
2018年暑假临近,在清华大学上学的刘喆,迫不及待地想把考上本校硕士研究生的好消息告诉夏森奶奶。他决定回家前专门登门拜访一趟。
时间回到2014年。那年,刘喆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全家人东拼西凑好不容易攒够学费,可生活费还是让一家人犯了难。听说县上有个“夏森助学金”项目,刘喆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申请。很快,每年5000元的助学金解了燃眉之急。
循着社科院老师给的地址,刘喆来到北京一处并不起眼的普通住宅楼。让刘喆有些不知所措的是:听说受资助学生来拜访,夏森老人夫妇俩早早便在家门前等候,拉着手将他迎进了屋。
夏森奶奶家中的装修与陈设让刘喆有些吃惊:没有多少家具,只有一些生活必需品,更多的是一摞摞厚厚的书本。社科院老师介绍,二老平日里生活简朴、省吃俭用,尽管年事已高却依然坚持每天自己买菜、做饭。
“可那一天,爷爷奶奶却带我下馆子吃了顿大餐,点了不少菜。”回忆起往事,刘喆感受到浓浓的关爱。
这一趟,刘喆感到不像是自己在报恩,反像是夏森奶奶迎回自己归家的“孩子”。
刘喆始终记得,当他说要把夏森奶奶的故事告诉丹凤所有受资助大学生,让大家铭记夏森奶奶的恩情时,夏奶奶断然拒绝了:“不要给孩子们压力,只要他们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我就很高兴了。”
小城夏木“枝叶”正繁
3月8日妇女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挂职丹凤县副县长王博伦,看到夏森老人曾经接受采访时的一段视频。“我还是捐得很少。今后有机会,假如我有钱,我一定帮助他们继续学习。”夏森老人的话,让王博伦感触颇深。
原来,在2018年8月,王博伦即将赴丹凤县挂职前,夏森老人曾专门叮嘱他:“丹凤我去过,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比较落后。你闲时多帮我看看孩子们有什么需要。”王博伦决定,到了丹凤一定去龙驹寨街道赵沟小学看一看。
赵沟小学一面环山,一面傍水,教学楼上“今天努力学习 明日大有希望”的字样清晰醒目。这是夏森老人和先生共同为赵沟小学孩子们送上的寄语。
2008年,赵沟小学意外收到一笔20万元的捐款。后来才知道,夏森老人从社科院挂职的同志那里得知赵沟小学的校舍早已破旧不堪后,便立刻拿出积蓄,希望改造校舍。
回想着之前的故事,望着眼前的教学楼,王博伦想和孩子们一起上一堂课。
“你们知道夏森奶奶吗?”
“夏森奶奶帮了丹凤很多哥哥姐姐。我们的教室就是夏奶奶帮我们建的。”
“我们的雨燕操场,也是夏奶奶和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的叔叔阿姨们帮我们改建的。取‘语言’谐音,是希望大家像雨燕一样飞得更高、更远。”
……
看着平日里有些害羞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回答,王博伦欣慰地笑了。
在夏森老人朴实无华、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召下,如今,王博伦和中国社科院也在一同为丹凤县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2010年设立的“社科育才基金”如今已累计募集资金63.2万元。今年3月下旬,由中国社科院捐资200万元建成的丹凤社科希望小学综合楼也即将投入使用。
年复一年,峻岭间的小城里,夏木逐渐汇集成一片森林,荫庇着一代又一代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