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生态
发布日期:2020年07月10日
在距离西安200多公里的秦岭深处,有一群“孤独的人”。他们工作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日夜守护着西安市水源地,只为人们能够喝上那口干净的水——
秦岭深处护水人

管理站工作人员在水源地取水样。

本报记者 齐卉文/图

盛夏时节,绿色铺满视野的秦岭深处,大片的土豆花和野菊随风摇曳。良好的自然环境,确保了河流水质的安全。

西安居民每喝8杯水里,就有1杯来自200多公里外的引湑济黑调水工程。而这杯看似寻常的清水,正是由一支常年与青山做伴与绿水为伍、不畏山高路远、不惧暴雨洪灾、对抗烈日与严寒的队伍,日夜用心尽责地守护着。他们,正是西安市引湑济黑调水工程管理中心的“秦岭深处护水人”。

“西安人每喝8杯水,就有1杯来自这里”

“再拐过前面几个弯,我们就快到目的地了。”7月4日,车从西安行至周至县厚畛子镇时,已经行驶了4个小时。山路蜿蜒,看出记者小有疲惫,同行的司机宽慰道。他话里的“几个弯”,车又前行了近一个小时。

到达西安市引湑济黑调水工程都督门管理站时,记者才知道,这里的18位工作人员,全部是西安市人。这近5个小时的上班路,他们已默默走了十余年。来一次,他们守着西安人的“大水缸”要连续工作两周以上。

西安市引湑济黑调水工程,是西安市实施的重点跨流域调水工程,也是西安市两个“南水北调”工程之一。工程枢纽所在地位于周至县老县城村外3公里处,四面环山,原始森林茂密,被誉为“北方的香格里拉”。

在这大山深处,秦岭南麓长江流域的湑水河通过引湑济黑调水工程,穿过6252米的输水隧洞,汩汩流入秦岭北麓黄河流域的黑河,解决了西安市130万人的吃水难题,保障着周至县、鄠邑区37万亩农田的灌溉。

“西安人每喝8杯水,就有1杯来自这里。”西安市引湑济黑调水工程管理中心主任杨轩告诉记者,工程运行以来,年调水量4248万立方米,截至2020年6月底,已累计完成调水5亿立方米。

“130万人口的饮水,我们来守护”

为了给西安市民输送安全干净的水源,西安市引湑济黑调水工程的工作人员用坚实的脚步翻越一座座山,踏过沟沟壑壑,无数次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调水护水这项简单而平凡的工作中。他们坚守护水一线,他们这样说:“西安130万人口的饮水,我们来守护。”

朴实的话,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31岁的刘鑫是负责工程运行管理的一位年轻工程师,说起自己的工作,他侃侃而谈。“我们每天4位工作人员进行日常巡护。依靠科技手段,我们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全方位监测到一级水源保护区的实时动态。”他说,“夏季是旅游旺季,过去有人看见一级水源地的围网,就好奇想翻进去看一下。遇见这种情况,我们都能第一时间发现,及时赶到并制止。围网若被破坏,我们会及时进行更换。现在这种翻围网的现象基本没有了。”

在刘鑫的手机上,通过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可以实时查看水质情况。“这是目前的水中电导率、水温度、溶解氧……”刘鑫一边查看着水质情况,一边给记者介绍,除了在河道安装着固定水质监测器外,在6公里长的输水隧洞里,也安装有水质监测器,两个监测器同时监测着调往黑河水库的来水、去水水质情况。

每年4月气温回暖后,引湑济黑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便迅速行动、抢抓时机,采用草、灌、乔木结合种植方式,对输水隧洞外的渣场和大坝外的场地进行深度修复,年均增绿面积1000平方米,刘鑫指着河岸两侧说:“如今这里郁郁葱葱,你完全想象不到这里曾经乱石成堆。”

在管理站的院子里以及保护区的围网外,记者都看到4个摆放整齐的分类垃圾桶。“爱护生态环境首先得从自己做起,我们把捡回来的垃圾和自己的生活垃圾,都在进行垃圾分类后,运到山下垃圾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刘鑫说。

自己守护着好山好水,也要带着群众一起干。在今年3月22日,管理站给附近37户农户每家送去了一箱带有节水护水标语的一次性纸杯和抽纸,为当地百姓宣传护水理念。

为了更好地护好水源,管理站工作人员常将水样送回西安,每个月检测29项水质指标;每个季度检测108项水质指标,确保水质安全。在他们的努力下,引湑济黑调水工程调往黑河水库的水质常年稳定在国家一类水标准。

“我们义不容辞,无怨无悔”

和刘鑫一样,西安市引湑济黑调水工程的工作人员每天的步数不会低于2万步。工程安全隐患排查、水源地环境保护巡查,他们每天全程徒步,一次往返需要3个多小时。遇上雨天,特别是大暴雨,一路山体垮塌滑坡随处可见,山上的滚石猝不及防就擦肩而过,可一阵心悸过后,他们依然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每年汛前汛后, 他们都要跋山涉水追溯源头,调研湑水河源头支流水质,汇编上游水文资料,掌握水流变化规律;他们徒步穿越原始森林,研究调水对下游生态的影响,做水质问卷调查,科学合理汇编水源地保护方案;烈日下,他们戴着草帽、拿着编织袋和夹子沿河巡查,晒得皮肤黝黑……

山区道路崎岖,从工程进水口到出水口22公里的管护区域,需要翻越秦岭6个大盘山弯道,穿过海拔2200多米的山梁。这条狭窄、曲折的山路,在每一个工作人员眼里,早已司空见惯。

68岁的返聘人员刘速成从2007年工程开工就来到管理站工作,今年已经是第13个年头了。在他的印象里,一下雨,这里就像一座孤岛。沿路经常会出现塌方,无法外出。“我们去买菜,路断了回不来的情形也遇到好几次。”他笑着说。

山里经常停电,一遇停电,就没了手机信号。为了和外界保持信息互通,两个山区管理站的通信工具就是卫星电话。“话费特贵,一分钟8元,而且每个季度只有100分钟的限量。”刘速成告诉记者,停电也做不了饭,尽管管理站有备用柴油发电机,但油都是从130公里外拉来的,大家用得很省。“我们常年储备着能维持3个月生活的米面油和土豆、洋葱等。无论是疫情期间还是下暴雨,没法采购生活物品的时候,靠的就是我们的储备物资。”他说。

除了生活不便,危险也无处不在。在秦岭深处,到了夜晚格外冷清,他们基本不敢出管理站大门。野猪、羚牛、金丝猴等经常来大院里“做客”。蛇是最常见的。刘鑫和伙伴们结伴巡查时,手里通常会拿一根竹竿,用来驱赶蛇。为了对付经常来管理站的蛇,管理站专门养了一群鹅,用来防蛇。“有鹅粪的地方,蛇不来。”刘速成说。

安全帽、手电筒、对讲机、雨鞋、钢尺……在输水隧洞里巡查时,他们需要带的“装备”最多。隧洞里不仅要进行安全巡查,还要在黑暗、潮湿、空气稀薄的环境下完成隧洞排水孔疏通及泥沙清运,隧洞混凝土破损修补,洞内监控及水质、水量监测设备维修养护等工作。

护水工作看似寻常,但这份艰辛却不为人知。

“安全的饮水,对西安人来说很宝贵。我们水利人就要调好水、护好水,这是我们的职责。我们守在秦岭里,守在深山处,更要把守护生态放在首位。为此,我们义不容辞,无怨无悔。”杨轩说。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