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脱贫攻坚
发布日期:2020年05月06日
产业扶贫
走出老屋住洋房 返回乡村创新业
——旅游产业带动孟姜塬村村民步入新生活

孟姜塬村的联排房屋。本报记者 杨光摄

本报记者 杨光 通讯员 王欣婷

4月21日,午后的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孟姜塬村,联排房屋外的小广场不时传来孩童的嬉闹声、老人爽朗的笑声。

记者走进村民史关牛的家中,屋里装修一新,现代感十足。

“听说咱原来的老房子拆除后建成了景区,现在搬进这洋房里,住着还满意吧?”记者问道。

“你看咱这房多亮堂,足足170平方米!这些年,村上发展得好,儿子也从外面回来发展产业。一家人天天在一起,我感觉特别幸福!”史关牛高兴地说,“记得2016年政府说要建景区时,我们一听说住了几十年的老屋要拆,全家人心里都很难过,对未来谁心里都没底。没想到,后来,政府给我们建了这么好的房子,很快让我们又有了新家。”看着父亲满意的笑脸,史关牛的儿子史奎奎接过话茬说道:“我爸总说,老了老了,咱还能住到这样的洋房里,真是叫城里人都羡慕呢!”

2016年,王益区实施“姜女故里·秦人村落”景区项目建设,该项目的实施契合了王益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五个王益”发展理念,是王益区谋求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对铜川市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重要载体和支撑。

“景区建设前,土地问题曾是村上最头疼的事。区上制定政策后,村上党员干部带头执行,同时村‘两委’积极深入村民家中宣传政策。一年多工夫,74户村民全部搬进新家,没有一家不满意。”孟姜塬村党支部书记赵九菊说,“景区不仅带动了村上的产业发展,村民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收入也增加了。这不,史关牛的儿子史奎奎也带着媳妇孩子返乡了,他家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

听说史奎奎在景区附近有自己的创业基地,记者驱车前往。随着汽车驶近秦人村落景区,记者看到了史奎奎回乡后建设的金奎草莓园。只见园外停了几辆车,史奎奎的妻子正带着客人入棚采摘。“现在大棚草莓已经到了最后一茬了,等卖完后,我就要开始忙下一季的活了。”史奎奎高兴地说,“2018年在外打工时听说村里变化挺大,家门口建了景区,村里人都种了桃树、花椒树,参观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我就动了回乡发展的心思。经过多次考察,我最终决定种植草莓。当年,受土地面积的限制,我利用自家地先建了3座草莓大棚。后来,在村委会的支持下,我又流转了十几亩地。如今,占地18亩的7座草莓大棚成为全家的主要经济来源,红红的草莓给我们这个五口之家带来了甜蜜的生活。”

不光是史奎奎,家乡的巨变,吸引了一批外出务工能人回乡创业。

“五年前,回村的环黄路还是石子路。可如今从黄堡镇政府旧址一路驱车顺盘山路而行,沿途都能感受到这些年孟姜塬村的发展变化。道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周边绿色增多了,放眼望去,塬上遍地桃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家乡的美景,引得在西安经营汽车配件的史国辉发出由衷的感叹,他说,今年他也打算在家乡开一家经营汽车配件的分店。

短评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

杨光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关键一环。

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孟姜塬村因地制宜,积极实施乡村转型发展,精心打造了国内目前唯一的孟姜女主题文化景区——秦人村落。随着秦人村落这一独具特色的秦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从简单的观光游,逐渐转变为秦文化民宿度假的深度体验游。

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强了当地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产业振兴让农民有活可干,有钱可挣,社会秩序更加稳定,进而加速乡村全面振兴的步伐。由此可见,只有推动乡村产业的振兴,才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欣喜地看到,孟姜塬村在产业振兴的同时,吸引了越来越多像史奎奎这样的在外务工能人、创业成功人士陆续回乡,吸引了越来越多不想、不会、不愿务农的大学毕业生、优秀人才回乡。日趋完善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让年轻人回来有事可做,让他们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生活品质。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希望,各地不断为人才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吸引他们在乡村就业、创业,实现产业与人才的良性互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动力和活力。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