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中陕西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刘曌琼
垃圾分类看似是一件小事,却事关民生、彰显文明。
1月10日,省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陕西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规划(2019—2025年)(送审稿)》。在今年的两会上,垃圾分类这一“关键小事”同样备受关注。
省政协委员李国鹏特别关注了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问题。李国鹏建议,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垃圾分类的浓厚社会氛围,切实做好垃圾分类的相关宣传、科普工作,让社会各方面都能响应起来,积极行动起来。在垃圾分类实施初期,政府要做好指导,可由垃圾分类做得好的示范社区作引导,还可以考虑组织专门的志愿者,为市民群众做好示范服务。相关部门要结合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善垃圾分类的配套标准和实施细则。针对垃圾分类实施初期出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相关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逐步解决,把垃圾分类落到实处,让垃圾分类引领绿色生活新风尚。
与李国鹏不同,省政协委员高海军则将关注的焦点放到了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上。高海军告诉记者,近年来,全国不少农村地区都开展了垃圾集中收集和清运工作。农村道路上放置垃圾箱,有的村子集中修建了垃圾填埋场,配备专门的垃圾清扫清运人员,定期对村里卫生进行打扫。养殖专业户也盖起了专业化的养殖场,对畜禽粪便进行了专门处理,农村地区基本形成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但相比城市垃圾治理模式,农村垃圾治理仍然任重道远。
高海军建议,农村垃圾治理要明晰垃圾处理方式,建立健全垃圾处理相应配套措施,建立村垃圾分类及环保宣传制度,还可借助资本力量,推动垃圾处理设施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