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吕扬 通讯员 李博
“公司收入过千万元,获批的专利迅速落地转化为产品,让成果为经济发展所用。未来,我和团队有信心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上作出新贡献。”面对前来走访调研的学校领导,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赵跃高兴地说。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学校科技成果深度融入秦创原建设,5月11日,西安理工大学调研组前往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实地调研学校入驻项目建设情况,详细了解项目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帮助教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调研组先后来到学校教师合作创办的陕西毅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陕西星运博凯科技有限公司和西安精擘华科技有限公司。学校领导认真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关于产品研发、测试、批量生产、大规模推广应用情况,实地考察入驻场地建设进展情况,对教师们遇到的困难顾虑等问题作了深入交流。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西安理工大学精心谋划部署,迅速成立主题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制定主题教育实施方案,细化专题学习、讲党课活动、检视问题和专项整治、调查研究等工作实施办法,领导小组召开部署会、工作推进会研究落实相关任务。
学校党委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学校改革创新发展进程中的突出瓶颈和深层次问题,梳理出问题清单,包含6个方面、9个具体问题、23条整改措施,并确定了整改目标和时限。聚焦12个方面调研内容,围绕深入落实“三个年”活动安排,校领导班子成员自选调研课题、分析研究制约学校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制定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巡视整改成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教育教学水平等11个调研主题,用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学校领导对我的项目给予极大关注和支持。”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与数字媒体学院副教授周星说,他的项目攻克了“废弃聚酯资源高值化转化”和“印刷包装填料/微纳米高端材料资源化”两大核心技术。随着科研项目走向成熟,他计划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但往哪儿转、如何转,他曾一筹莫展。
“项目申报、评审、批下来办公场地、项目路演……学校一路扶持帮助,目前已有很多企业关注了我的科研项目。”周星欣喜地说。
作为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示范高校以及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西安理工大学校领导带头持续深入开展一线调研走访,在一线发现和解决突出问题,破解科研成果转化障碍。学校先后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建设、路径优化上下功夫,不断建立健全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探索实施了以作价入股形成资产减持、划转、转让、退出、减值及破产清算等处置模式,积极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破解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问题。在学校的良好政策支持和帮助下,一大批教师科研团队搭载学校“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特快车”,让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学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随着学校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工作的开展,学校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都放下了包袱、轻装上阵,这次的成果转化很迅速。”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教授孔令飞和团队依托精密驱动技术及信息物理系统(CPS)技术的科研成果,成立了西安精擘华科技有限公司,旨在建设国内一流高端流量计量仪表研发、制造、计量检定的技术服务型企业,实现科氏质量流量计高端产品国产化。“目前中国石化已经开始试用我们的产品并签订合同,近期也将与国家管网公司进行预签约。”孔令飞说。
截至目前,西安理工大学有1项重大科技成果落地秦创原核心区;1个科研专利技术作价1908万元,吸引投资2200余万元,成立公司进行转化及产业化运作。累计28个团队获批秦创原春种基金项目或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得各类投资过亿元。学校与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合作,在秦创原核心区西咸新区共同建设2000㎡创新创业平台,3家教师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入驻,3家企业入驻创智云谷及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产业化基地。学校与多家领军、支柱企业共建陕西省“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8支,与秦川集团、陕煤集团共建陕西省高档数控机床创新联合体和陕西省军民融合高性能纳米吸能材料研发及其产业化创新联合体。
“学校把开展主题教育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结合起来,贯彻落实好全省‘三个年’活动要求,紧紧围绕陕西‘三项改革’开展综合试点,实施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西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德安表示,学校将全力为教师科研团队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及服务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力度,确保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推广应用。
科研骨干是科研团队的生力军,是保持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力量。刘德安希望教师团队能够继续加强科研梯队建设,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重点瞄准“卡脖子”问题,笃志力行,久久为功,为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申烨华告诉记者:“我们将加大一线调研力度,不断优化政策措施,对学校重点科研团队和重点科研转化项目进行指导服务,解决教师在科研转化中的急难愁盼,激发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