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版:飞跃新陕西·非凡十年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15日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陕西奋力谱写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2年陕西省体育健康行“五进”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2022中国·渭河健身长廊第七届自行车联赛现场。

陕西省首届“延长石油杯”三人篮球联赛现场。

西安大明宫主题运动公园体育设施。

华阴市率先在全省建成县级“七个一”公共体育设施。

汉江沿岸建起江滨体育公园。

7月19日,在延安宝塔山下健身的当地群众。

2022年安康市全民健身活动启动仪式。

9月15日,2022年陕西体育健康行“五进”活动走进勉县实验小学天荡校区开展乒乓球项目教学指导。

“三秦行”媒体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在渭南市举行。

西安市首届社区运动会高新区分区赛活动现场。

7月20日,“三秦行”媒体采访活动走进榆林市。

“秦健身”科学健身融媒体行动活动现场。

8月8日,陕西省“全民健身周”活动暨“秦健身”融媒体行动启动仪式。

全民健身事关全体人民的福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去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力推动全民健身向更高水平迈进。

今年,陕西在贯彻落实《意见》中,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采取“围绕一个目标,发挥两个机制,用好三个办法,夯实四个责任,强化五个保障”的工作举措,筑牢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础,确保8个“更高水平”落地落细落具体, 释放“后全运”效能,奋力谱写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联席会议明确23个成员单位责任

《意见》明确提出“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工作原则。在贯彻落实《意见》过程中,陕西围绕体育强省建设目标,充分发挥两个机制作用,全力推进。

今年4月,省政府召开陕西省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提出巩固拓展十四运会筹办成果,努力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并对23个成员单位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明确了分工责任。

根据联席会议分工,省委宣传部负责开展对全民健身的宣传工作;省直机关工委组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并组织开展国家体育锻炼达标测试活动;省总工会按照职业类型制定健身指导方案,鼓励各级工会组织开展职工体育健身活动;团省委积极配合落实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动员团组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省妇联开展妇女全民健身活动,筹备召开全省妇女运动会;省残联积极组织开展残疾人康复体育健身活动,保障重点特殊人群健身需要;省民宗委积极组织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加强少数民族聚居社区(村)群众性运动场地设施建设;省发展改革委督促各单位、市区落实好《意见》文件要求,支持建设一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项目;省财政厅督促各单位、市区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支持建设一批全民健身补短板项目;省教育厅积极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实行免费和低收费政策,支持学校、青少年宫和社会力量合作创建公益性体育俱乐部等;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推动公益性岗位向社会体育指导员倾斜等;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支持全民健身补短板项目建设,实施社区健身设施夜间“点亮工程”,落实新建居住区公共健身设施管理等;省公安厅积极做好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保工作,推动体育赛事活动安保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等;省卫生健康委推动国民体质监测站点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推进体卫融合,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健康新模式等;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推广“跟着赛事去旅游”活动,推动促进体旅融合等;省自然资源厅做好盘活闲置土地、用好公益性土地、支持租赁供地方式、鼓励土地复合利用四项任务落实等;省生态环境厅推动健身设施绿色低碳转型,制定绿色体育场馆运营评价通用规范;省农业农村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组织开展好乡村全民健身活动;省民政厅支持各类体育组织建设;省水利厅支持在河道湖泊沿岸建设健身步道,并按有关规定履行涉河建设项目水行政许可手续;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支持建设全民健身信息化平台,公共体育设施管理系统;省林业局制定步道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和建设指南,支持依法利用林业生产用地建设森林步道、登山步道健身设施等;省体育局履行办公室职能,协调成员单位落实好联席会议既定事项,推动各单位、市区落实好《意见》文件要求,督促各市区落实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项目进度,组织做好市区全民健身工作评估等。

《实施计划》描绘全民健身新蓝图

为全面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全力推动全民健身向更高水平迈进。5月25日,省政府印发《陕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计划》)。6月2日,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在西安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体育局负责人就省政府印发的《实施计划》进行解读。

《实施计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陕西全民健身工作做什么、怎么做。提出: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丰富群众赛事活动内容内涵、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促进体育组织发展壮大、关注重点特殊人群活动开展、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全民健身浓厚氛围七大主要任务。

《实施计划》有五方面的创新:对标国家要求,提出了市、县(区、市)、镇(街道)、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新的配置标准,为各级政府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明确了目标、提供了依据;明确提出进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创建和评选,以推动全省健身赛事活动的持续发展与壮大;将体育产业纳入全民健身工作中融合发展,促进全民健身更好更快持续发展;突出全民健身宣传推广,倡导科学健康理念,引导更多的群众参与健身;落实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要求,明确全民健身场所和赛事活动的安全管理责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省体育局负责人在解读中表示,《实施计划》充分体现了陕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的情怀,描绘出“十四五”时期陕西全民健身的新蓝图,勾画出陕西全民健身发展的新路径,对于巩固拓展十四运会筹办成果、谱写陕西体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贯彻落实《实施计划》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用力。对此,陕西省印发了《陕西省全民健身工作评估办法(试行)》,对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和陕西省有关全民健身工作开展进行评估。省体育局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将对成员单位的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机关各处室、各直属机关目标责任考核内容,进行量化打分。每年在全省开展全民健身示范县、全民健身模范单位创建,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传递全民健身正能量。

5部门共同发力,推进场地设施建设

推动全民健身高水平发展,高质量的公共体育场地是基础。9月15日,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省体育局5部门签署《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备忘录》,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形成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共同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如期完成。

签约的5个部门将按照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求,全力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确保到2025年,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列入相关部门的工作规划,项目经费和用地指标得到全面保障,切实解决好健身场地不足的问题,使群众健身设施配置更加合理,为三秦百姓科学健身提供条件和保障。

根据备忘录内容,5个部门将共同推进市级“六个一”、县级“七个一”、镇级“三个一”、村(社区)级“三个一”建设,补齐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短板。完成79个体育公园、106条健身步道、36个全民健身中心、36个县级公共体育场、363个社会足球场地、72个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渭河、延河、汉江、丹江全民健身长廊和红色健身步道、户外健身步道六大重点工程建设,打造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发展融合、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民生设施项目,完成省政府《陕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明确的指标任务。

5部门将加强部门协作,形成高效运转,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行动计划,确保按年度完成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任务。省发展改革委将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立项审批,争取安排项目支持;省财政厅将指导各地做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预算,争取资金投入;省自然资源厅将积极筹划争取保障体育用地供应;省住建厅将加强住宅区体育设施建设管理;省体育局将落实省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要求,协调调动各部门参与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下一步,合作各方将建立落实调度制度、协商制度、召集制度、总结制度,共同分析形势、查找问题、研究措施、推动工作,确保“十四五”末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

各市区为高质量发展努力奔跑

本次参加“三秦行”媒体采访活动的记者深入到了城市的公园、社区的健身人群中,沉浸在渭河、延河、汉江、丹江沿岸体育工程里,应有尽有的健身设施、群众健身的热情及各级政府全力为人民群众健身提供优质服务的举动让大家纷纷点赞。

三秦大地的城市体育公园、健身广场,以及修建到家门口的社区健身场所,到处是跃动的身影;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健身步道等场地已覆盖全省,孩子们在时尚、明亮的运动场上追逐着梦想,享受着健康快乐的时光;渭河、延河沿岸,汉江、丹江流域,静静流淌的江河水穿城而过,与健身人群构成了一幅动静相映的和谐美景;塞上陕北、秦岭深处,满眼郁郁葱葱,水清如镜,昔日的荒滩已被草坪、彩叶植物和花卉覆盖,曾经的沙滩地已被运动场替代,“15分钟健身圈”覆盖城乡,全民健身热潮涌动,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在陕西展开。

西安市利用城市空闲地、边角地、老旧厂房等金角银边建设了“嵌入式”体育设施,使老旧厂房焕然一新成了全民健身中心;在居民的楼顶露天平台,建起了全民健身场地,西安走出一条补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的社区健身新路子。

宝鸡市高度重视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并按照中央和省政府安排部署,全面贯彻落实。按照要求,对任务进行了分工,把各项任务量化细化到具体项目、活动、点位上,明确了标准时限,逐项抓好落实。全民健身工作机构不断完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有效提升;科学健身队伍发展壮大;群众性赛事活动提档升级;体育产业实现新突破。

咸阳市依托渭河综合治理成果,按照“体育园林化”“园林体育化”的建设思路,规划建设渭河咸阳段全民健身长廊,以节能、生态、环保为理念,积极打造运动健身、休闲娱乐、文化特色鲜明的全人群城市运动公园。咸阳渭河健身长廊全长105.2公里,包含 3个体育公园,6个全民健身中心,35块运动场地。其中,五环运动公园成为十四运会“双先”代表的参观点。

铜川市以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城市为目标,建设市、区县、乡镇、社区“四维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形成“一市一品牌、一县一特色”的群众体育赛事新格局。

渭南市以争创全国全民健身模范市为抓手,划定了路线图、列出了任务清单,提出了3方面14条具体措施,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延安市大力实施全运惠民工程,培育发展市级协会俱乐部55个,全市各级各类协会组织216个,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5266名,建成11个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开具“运动处方”1592张。

榆林市以承办省运会为契机,努力打造百姓身边的“15分钟健身圈”,在城区各大广场打造文化阵地和健身场所,世纪广场、阳光广场、河滨公园、榆林市景观大道、榆溪河生态长廊(高新体育公园)、沙河公园等公共场所实现体育健身器材全覆盖。

汉中市利用城市金角银边、空闲用地开发建设19个口袋公园,因地制宜植入体育元素,不断完善城区“15分钟健身圈”。通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落实新建居住区(小区)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纳入施工图纸审查,验收未达标不得交付使用。

汉中市西乡县整合多项资金修建体育场,不仅满足中学体育课需求,还通过课后预约,第三方机构参与管理的前提下,免费向群众开放,探索出一条多方共建、资源共享的新途径,为学校体育场地向公众开放提供了可复制、可参考的经验和案例。

安康市充分挖掘生态资源禀赋,推动开展具有县域特色的绿水青山系列赛事,走出了“赛事+节庆”“赛事+景区”的新路子,每个县(市、区)均打造出县域特色的赛事,以精品赛事带动全民健身蓬勃开展。

商洛市每年拨付100万元,支持已建成的16个体育场馆均实现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并加快丹江沿岸全民健身长廊建设,辐射带动各县区积极实施体育惠民工程,真正做到让广大群众分享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

杨凌示范区面向全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开展“网球进校园”活动,发挥协会作用,安排网球教练员协助体育老师进行网球教学,促进校园网球的普及发展,加快推进教体融合,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功能,构建由学校、体育教师、教练员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协同体系。

韩城市围绕“全运遗产”,打通老百姓参与体育赛事活动的堵点,使全市全民健身水平前进了一大步,累计举办各项群众体育赛事活动60余场,吸引了10万多人次,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众占总人口比重达到43.9%;健身设施遍布城乡,各类体育场地346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全市近99%的行政村。

媒体助力,为构建工作营造浓厚氛围

为深入贯彻落实两办《意见》,推动我省《实施计划》的落地,从今年6月开始,由省体育局牵头组织中央和省级媒体,历时3个月,集中20天时间,深入全省11个市(区)和8个县(区)及4家省级部门,开展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三秦行”媒体采访活动,宣传报道陕西贯彻落实构建工作实绩,推动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

中央和省级媒体统筹运用全媒体平台,围绕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重要任务,聚焦8个“更高水平”的构建工作,运用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集中宣传报道,同时不断丰富话题层次,聚焦放大热点,全方位、多渠道、多视角报道了陕西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新办法、新举措及取得的新进展。通过挖掘全省构建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及各级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助力、激发和动员全省上下积极投入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工作中,为推动《意见》贯彻落实和陕西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舆论支持。

陕西开展“三秦行”媒体采访构建活动,在全国是一项创举,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充分肯定。采访团的足迹遍及到全省49个体育场馆和各类体育公园、5个国民体质监测站、21个体育协会和体育社会组织、4家省级部门。截至9月20日,新华社、央视驻陕记者站、《中国体育报》、人民网、《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新闻中心、陕西电视台体育休闲频道、陕西交通广播916、西部网、健康陕西网、新浪网等11家媒体,通过各自平台,刊发关于构建工作的相关文字报道、短视频、快手推送等200余篇(条)、快讯日均听众32万人次、短视频和网络新闻日点击量15万人次。

媒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全省各市区围绕体育强省建设目标,充分发挥各级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体育部门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作用,全力抓构建。12个市区建立了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印发了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各级政府和全民健身成员单位高度重视“三秦行”媒体采访活动,各市区安排专人对接做好媒体采访活动,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积极接受记者的采访等。在宣传工作中,省体育局主动配合《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体育休闲频道等主流媒体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并在官网开设贯彻落实《意见》专栏等;市县体育部门协调属地报纸、电视台、官方网站一并开设专题专栏,集中报道《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全民健身向高水平进发

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陕西聚焦建、管、用,在盘活存量和扩大增量两个方面下大力气解决群众身边健身设施不足的难题。按照市级“六个一”、县级“七个一”、镇(街办)“三个一”、村(社区)“三个一”的公共体育设施新标准和全民健身补短板项目要求,逐年实施,强力推进。

省体育局今年统筹2亿多元,重点支持建设240个左右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同时,扎实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人口集中点体育设施提升,加强现有场地设施智能化改造和到期器材维护更新;持续建设渭河、延河、汉江、丹江、红色健身步道、户外健身步道六大重点工程,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重点把“新建居住区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纳入施工图纸审查,验收未达标不得使用”这一刚性要求落到实处,会同住建部门开展专项督查;做好2022年场馆“低免开放”工作。

今年国庆期间,全省共有113个场馆落实国家公共体育场馆“低免开放”要求,向群众提供健身场地和服务,7天共接待80万人次以上群众健身。绝大多数场馆在正常开放时间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开放时间,有效保障节日期间群众运动健身。

为营造随时随地科学健身的浓厚氛围,省体育局联合省网信办开展“秦健身”科学健身融媒体行动,创立了陕西科学健身普及品牌,精心制作发布科学健身视频。在人民融媒、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陕西日报》等140多个中央及省市融媒体平台和账号同时发布科学健身视频,并同步分享在省体育系统30多个新媒体平台,用户总数超过3686.25万人。“秦健身”在百度、360等搜索引擎结果超1900万条次,“秦健身”话题播放量(阅读量)超过8367.8万次。其中,抖音话题播放量超3681万次、视频号播放量超2360万次,微博话题阅读量超163.8万次,中央及省市媒体自有PC、APP、微信公众号和全省体育系统平台载体阅读数预计超2163万次。

十四运会在陕西的成功举办,不仅改善了陕西城市面貌,带动了发展,更是为陕西留下了诸多“全运会遗产”。陕西体育工作在巩固承办全运会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和原则,不断拓展全运会成果,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实施重点突破,打造特色亮点。

在推进《意见》落实中,陕西采取更灵活的体制机制、更均衡的资源布局、更绿色的健身载体、更丰富的赛事活动、更广泛的群众参与、更科学的运动方式、更浓厚的社会氛围、更大的要素支撑开展工作。在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打造更便捷健身设施、开展更丰富赛事活动、建立健全社会体育组织、促进群众更科学健身、营造更广泛的健身氛围6个方面持续发力。

全民健身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今后5年,陕西在推进全民健身的工作中,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统筹城乡、公平可及、服务便利、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抓好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丰富群众赛事活动内容内涵、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促进体育组织发展壮大、关注重点特殊人群活动开展、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全民健身浓厚氛围七方面工作。

到2025年,陕西将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县、镇、村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的目标;城乡居民体质更加强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超过91.2%;每千人中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8名;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陕西体育事业在保障民众身心健康,砥砺民众意志、凝聚民族精神上正在迸发出不竭的力量。(毛毛   刘娜)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