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喜迎二十大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15日
民生篇
生活幸福万家乐

西安市碑林区五味什字小学学生在课间进行跨越障碍互动游戏(资料照片)。本报记者 安涛摄

9月24日,西安市红会医院医生在义诊。 本报记者 安涛摄

2012年至2021年

陕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均分别增长

8.1%和9.9%

全省5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4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全部脱贫

全省累计下拨

中央和省级民政事业经费

1261.2亿元

惠及970多万名群众

城市低保标准从2012年的每人每月363元提高到如今的每人每月652元

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从2012年的每人每年2008元提高到如今的每人每年5358元

建成各类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

1.65万个

床位总数

30.5万张

农村互助幸福院

覆盖82%的行政村

日间照料中心

覆盖70.49%的城市社区

2013年至2021年

全省年均就业人数

超过2100万人

就业规模持续稳定增长

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累计401.55万人

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21%—3.63%的较低水平

2021年医疗救助

资助困难群众参保

107.65万人

直接救助

135.36万人次

支出救助资金

15.69亿元

8所高校20个学科

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惠及90多万户居民

本报记者 杨小玲

幸福是什么?对于紫阳县蒿坪镇东关村62岁的搬迁群众蔡威平来说,幸福就是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好多外村的人说,像我这么大年纪的人,每个月还能在村上挣4000多元,他们羡慕得很。”蔡威平笑声爽朗。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生活,是所有幸福共同的底色。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陕西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

十年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小康的梦想,化作一个又一个笑颜绽放的故事,映射出三秦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

■ 织牢民生保障网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这笔救助金真是雪中送炭,让我卸下了心头的石块。现在孩子已经顺利入学了,真的非常感谢你们。”9月15日,65岁的贾群安紧握着前来回访的西安市雁塔区小寨路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科科长刘颖的手激动地说。

贾群安是小寨路街道大唐社区的一名低保户,自离异后一直独自抚养儿子贾云龙。贾群安因体弱多病,长期靠低保金维持家庭生活。贾云龙今年被西安高等电力专科学校录取后,学费成了压在贾群安心头的一块石头。7月底,贾群安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小寨路街道办事处求助,办事处工作人员在详细了解其家庭情况后,为贾云龙申请了5000元的临时救助金。仅5天时间,贾群安就拿到了这笔救助金,顺利为孩子交了学费。

陕西不断完善民生保障体系,让困难群众舒展了紧锁的眉头。

十年来,陕西在持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低保、特困群体和低保边缘户、支出型困难群体以及其他遭遇突发情形的困难群众“三个救助圈”,采取不断拓展救助制度覆盖范围、探索“物质+服务”的综合救助等方式,为困难群众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务。一笔笔雪中送炭的救助金,为困难家庭点亮希望之光;一项项救急救难的保障政策,为困难群众织就牢不可破的安全网。

■ 扩大就业“蓄水池”

灵动的手指在针线间飞舞,素色的绣布上花团锦簇。9月28日,在位于武功县游凤镇的武功县馨绣民间手工布艺开发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厂房内,几十名妇女穿针引线,正在抓紧时间制作绣品。“赶在节前把手头的这些活做完,国庆假期我就能多陪陪家人了。”游凤镇焦阳村村民梁卫平笑着说。

今年53岁的梁卫平是众多绣娘中的一位。丈夫去世后,她要照顾一双儿女和年迈的公婆,每天忙得不可开交。2009年10月,她参加了刺绣技能培训班,至今已在刺绣行业干了14个年头,从一名初级工逐渐成长为骨干技工。“在这里务工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稳定收入,挣钱顾家两不误,孩子也顺利地考上了大学。”梁卫平脸上满是笑容。

如今,“武功绣娘”已成了全国响当当的劳务品牌,1万余名农村留守妇女通过接受刺绣技能培训,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一个劳务品牌,一张就业名片。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陕西结合各地资源禀赋、文化特色、产业基础等优势,培育和发展有特色、有口碑、有规模的劳务品牌,越来越多的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获得稳定收入,走向致富之路。“紫阳修脚师”“武功绣娘”“西岐名吃”“蓝田厨师”……陕西已培育劳务品牌80多个,累计带动转移就业121万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幸福之源。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扩大就业“蓄水池”;拿出“真金白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施精准帮扶,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推进职业技能提升,提高就业质量……陕西将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让人民群众端牢“饭碗”、稳定增收,让民生之本扎得更深、立得更稳。

■ 架起民生幸福桥

“这个开在家门口的餐厅,一荤三素只要9.5元,饭菜物美价廉、软糯可口,非常适合我们老年人。有特殊需要的话,还可以定制餐食,真是解决了我们老年人的大问题。”10月8日午饭时间,66岁的居民陈兴华拿着刚刚打好的饭一脸喜悦地说,“吃完饭还可以在这里休息、按摩,美得很!”在西安市莲湖区北关街道宫园壹号社区,提到社区内的莲心餐厅,老人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一张张笑脸的背后,是陕西不断升级的养老服务,是越来越完善的社会保障,更是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养老更舒心。我省建成各类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1.65万个、床位总数30.5万张,农村互助幸福院覆盖82%的行政村,日间照料中心覆盖70.49%的城市社区……一串串数字背后,是我省不断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十年来,我省不断探索“一刻钟养老服务圈”“老年餐车”“养老驿站”等养老服务新模式,为城乡老年人托起稳稳的幸福。

——教育更公平。“不断加大学位供给”“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双一流建设”……一个个关键词背后,是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教学楼,是日益先进完善的软硬件配置,是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喜人转变。十年来,陕西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

——看病更省心。从“不敢看病、看不起病”,到看病自费比例不断降低;从辗转到国外买昂贵的进口药,到在市内医院就可以开出实惠的国家医保谈判药品;支架和人造关节从之前的“万元档”,到如今的“千元档”……越来越多的患者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福利。随着我省医疗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以加速解决。

——幸福感持续增强。十年来,我省大力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质增效,惠及90多万户居民。一个又一个原本失去“光彩”的老旧小区获得新生、展露新颜;建设了联通全国、辐射全球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让市民出行更加多样、便捷;深入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陕西建设,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民生暖色,折射出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一张张民生清单、一项项民生实事,是陕西对“以人民为中心”最生动的诠释,是对“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最有力的回答。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十年来,三秦大地上那些幸福满满的故事,已然生动地写进了百姓心间。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陕西聚焦百姓冷暖,在为人民谋幸福的新征程上追赶超越,让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增进民生福祉同频共振,让三秦百姓共沐幸福阳光。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